我是貓讀后感1500;我是貓讀后感1500字左右
夏目漱石《我是貓》
在讀《日本車站史》的時候,又見到夏目漱石的名字。我想起家里那本讀了兩次卻又沒有什么記憶的《我是貓》,書如朋友,有事無事應常相見。
而我可能是有點不甘心。讀過一些關于《我是貓》的書評,為什么別人讀出了那么多的故事和感想,而我恍恍惚惚的,讀了也像是沒讀過?我不信每次的閱讀感都是“白讀了”,這幾年,我也讀了一些關于貓的書,默默關注過一面之緣的流浪貓,我相信日子沒白過,《我是貓》也不再會讀了等于沒讀。
果然,這一次打開書,真想一口氣讀完。第一次讀《我是貓》的時候,我還是參加了共讀活動,每天規定時間內要提交閱讀心得,那次我們花了十二天去讀《我是貓》,那時候我比現在更加不懂得管理時間也不知道如何管好自己,碎片化閱讀顯得手忙腳亂,和家人飲夜茶也帶上《我是貓》,去電影院也帶著《我是貓》,看上去很勤奮,實情只是“今天我還沒讀書。”
如今,我理直氣壯的讀書時間多了,但我也沒辦法一口氣讀完《我是貓》,日子不能只讀書是原因,我還得從各種海量信息的APP里脫身出來,暗示自己靜下心來,超過500頁的《我是貓》(浙江文藝出版社)比APP珍貴。這是個誘惑出沒的時代,但萬變不離其宗,還是讀書好。
從來不需要記起,永遠也不會忘記。作者也說了,“讀者們任意翻開哪一頁,都可以往下閱讀,絲亳不影響情節的連貫。”,小說有N種寫法,這是其中之一種,夏目漱石的《我是貓》是“隨翻隨讀”的經典,正合我這樣不擅長概括亦不愿概括總結的人閱讀。
我可以隨手摘抄一些句子,以便將來助自己回憶,曾經讀過《我是貓》。我不管夏目漱石的名字被貼了多少標簽,知道他是著名作家即可,沒有研究日本文學的計劃,也就沒必要人云亦云的抄標簽。至于貓眼看人,自諷或反諷,讀者心中都有一根秤。“雖說一般人不會守著山藥箱子睡,但是女主人從來不考慮場所合不合適的問題,比如她還會把煮東西用的和三盆糖放在首飾盒里。對女主人來說,別說在臥室里放山藥了,就連放腌蘿卜咸菜都是非常自然的事兒。可惜這位君子不是神,不了解眼前這位女士的生活習慣。既然這么小心翼翼地貼身保管,里頭一定是特別貴重的東西。”有書友說讀《我是貓》忍不住笑了,我讀這一段,也笑了笑,不得不服夏目漱石啊。
不知道是不是受《我是貓》的影響,前天遇到一只愿意讓我擼的流浪貓,我給它買來香腸,又是喂它又是擼它,還拍它。小貓不拒絕,卻也一聲不吭,它的貓眼如何看我,是沒辦法較真的,我連一聲“喵~”都聽不到,它像是一只無聲的小貓,我只讀書讀得有點走火入魔了。
翻開第一次閱讀《我是貓》的記錄,這個時候又得感謝互聯網,它替我記錄了往事:一共有53位書友一起共讀《我是貓》,有的讀完有的沒讀完,有的讀懂有的說沒讀懂,有位書友在共讀的時候,父親生病了,她照顧父親之余,亦不放棄閱讀,我深信文字能帶給她力量。
至于我自己當時的狀態,手忙腳亂加不憧裝懂都有,當把閱讀當成一回事的時候,我曾藏不住自己的虛榮心。書評和讀后感之間,我更喜歡寫讀后感,書評有更高的門檻和嚴格的格式,我得把夏目漱石的簡介搬到書評里,哪怕不懂也要裝懂。
如果哪天我突然有能力也有動力學習做藏書家,我想收藏各種版本的《我是貓》。不要殺死自己的夢想,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