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撤出中國售后怎么辦、廣汽三菱的用戶反饋
在中國市場上,有不少銷量表現不佳,但卻有著頗高關注度的汽車品牌,它們大多數都有在中國市場上的輝煌經歷,但卻因為國產車和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而陷入沉寂,著名的三菱汽車就是其中之一。
7月13日,一張《致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的圖片在網絡上流傳,宣告廣汽三菱已經在6月份進入臨時停產階段。這樣的官方消息,讓流傳了很長時間的“三菱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言變得更加可信。那么,三菱真的會告別中國市場嗎?
臨時停產,為何被渲染成“退出”
廣汽三菱臨時停產的消息一出,不少人立刻把它解讀為三菱汽車退出中國,但實際上這是夸大其詞。根據廣汽三菱官方的說法,公司只是暫時停產新車,庫存車輛的銷售以及已購車輛的售后服務仍在進行。
其實早在今年3月份,三菱汽車就宣布將在3月8日到5月份之內在中國停止新車生產,不過當時說的是6月份重啟。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三菱在這短短的兩個月之內并沒有找到提升銷量的辦法,因此才會繼續停產。與3月份那次停產不同的是,三菱這一次并沒有給出復產日期。
廣汽三菱做出這樣的選擇,直接的原因就是銷量上的大幅下滑。過去3年時間里,廣汽三菱的銷量分別為7.5萬輛、6.6萬輛和3.36萬輛,呈現快速下跌趨勢。2023年上半年,廣汽三菱唯一一款有點市場影響力的車型歐藍德累計銷量僅為8895輛,已經基本被邊緣化。實際上,這8000多輛的銷量,大部分都是3、4月份靠著大幅降價換來的,6月份歐藍德的銷量僅剩下了300輛。
值得一提的是,廣汽三菱長沙工廠年產能達到了20萬輛,對比它的銷量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產能都處于閑置狀態,臨時停產其實也是比較正常的操作。不過臨時停產與市場傳言的退出中國市場并不是一回事兒,因為三菱在中國并非不能搶救。2022年9月份和2023年6月份,廣汽集團先后兩次通過資金支持和委托貸款的方式為廣汽三菱輸血,這與東風汽車毅然從東風悅達起亞退股有根本區別,它似乎證明,廣汽和三菱都沒有讓廣汽三菱退出市場的打算。
三菱在中國,還有哪些“資產”?
不可否認的是,三菱目前的市場表現是低于外界預期的,廣汽方面既然不想放棄,那就需要找出拯救廣汽三菱的辦法。要想盤活一個臨時停產的車企,首先要弄清楚,它還有哪些無形或者有形資產,這是能否翻盤的關鍵。
廣汽三菱是一家大型合資廠商,它的長沙工廠具有完善的研發中心、沖涂焊總車間、整車檢測中心以及品質保障體系。也就是說,它并沒有失去作為一個大型廠商基礎條件。不過這些資產都不是最重要的,三菱在中國的品牌資產,才是它最值錢的東西。未來三菱汽車如果想在中國市場上翻盤,這也是最能靠得住的東西。
事實上,三菱汽車是一家規模比較小的汽車廠商,它上世紀70年代才從日本三菱重工中獨立出來,是日本最年輕的汽車制造商,2018年三菱汽車僅在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中排810位,2022年又下跌至1731位。在中國市場上,三菱汽車一直以來的規模都比較小。但在品牌影響力方面,它卻從未輸給一線廠商。
這與三菱汽車早期在中國市場扮演的技術輸出者角色有關。1985年三菱向柳州微型汽車廠轉讓技術,生產微型面包車,后者模仿三菱車標,就是日后的神車專業戶五菱汽車;1997年三菱汽車在中國有兩家生產發動機的合資企業,并且愿意進行技術分享,這兩家合資廠商生產的發動機,成為當時大多數國產汽車廠商的技術源頭。
車沒賣多少,但名聲卻賺了不少,再加上在中國大陸具有超高人氣的巨星成龍的大力宣傳,三菱汽車在中國具備了堪比一線廠商的影響力。廣汽和三菱如果想拯救合資公司,繼續堅守合資公司,這筆品牌資產無疑有著很高的價值。
專注于新能源市場,或許是個機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三菱汽車要想在中國市場上突破,靠燃油車已經不太可能,歐藍德換代失敗,三菱短期內不太可能拿出新的更有競爭力的車型,而且中國傳統燃油車市場持續萎縮,三菱再去強攻燃油車市場已經沒有什么意義。
唯一的出路在于新能源。到目前為止,廣汽三菱只有阿圖柯一款新能源車型在售,這是一款緊湊型SUV,售價為19.98-22.98萬元。這款車基于廣汽埃安V平臺打造,被不少人看作是廣汽埃安AION V的換殼車,性能還算不錯,但定價不接地氣,而且知名度低,因此并沒有得到市場認可。
不過這并不證明廣汽三菱在新能源市場上沒有施展空間。廣汽目前在新能源領域有不錯的發展,技術、平臺等方面都比較成熟,廣汽三菱完全可以借鑒,與此同時,三菱汽車在產品設計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再結合三菱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如果能夠打造出一款爆款車型,三菱在新能源市場或許就能迎來轉機。
結束語:其實不少傳統汽車廠商都遇到了三菱一樣的困境,但大部分都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打算。三菱并非完全沒有希望,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傳統廠商如果能成功轉型,對整個行業來說也是一種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