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最狂的一句話-拿破侖相當于中國的誰
三味新知 第 142 期
本期導讀:
養家又讀書,法國皇帝的白嫖生涯
法國大革命,思想發生巨變轉折點
亂世出英雄,一代奇才將大展身手
— 配合本期節目閱讀文章 —
01 父親去世 拿破侖被迫提前畢業
今天繼續講書,人物傳記《拿破侖大帝》。
上期主要交代了一點背景,波拿巴這個家族是來自意大利的一個貴族后裔,拿破侖從少年時期就是一個極度自律的學習狂。作為一個學霸,他上了軍校之后成績也特別優異。但是當他去了巴黎王家軍校之后,原本2~3年的學制,拿破侖只讀了一年就被迫提前畢業了,因為家里邊出現了一個變故。在他15歲的時候,父親卡洛·波拿巴早早的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只有38歲。
他父親的死因應該是跟胃相關的疾病,胃癌或者是胃潰瘍。其實拿破侖本人最終在52歲去世的時候,有一種說法也是死于胃癌。當然到今天他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有一些爭議,在這本書的最后我們也會提到。
卡洛·波拿巴
但是不管怎么說,父親早早去世,迫使拿破侖要更多承擔起家庭的重任。如果按照中國人的規矩,有句老話叫“長子若父”,其實拿破侖不是家庭的長子,他上面還有個哥哥叫約瑟夫。但是拿破侖從小就培養起了對家庭非常強大的責任感和擔當,再加上他自己能力很強,所以父親去世之后,他義不容辭覺得應該更多承擔家庭的重任。
不過說起他這個父親,拿破侖總覺得對自己人生的影響遠遠沒有母親來的那么大,他覺得母親萊蒂西亞才是自己真正的偶像。他一直說自己的母親“既勇敢又能干”、“柔中帶剛,完全是女人身體上長了一個男人腦袋。”這是非常高的一個評價。但是畢竟父親是波拿巴家族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所以父親去世會讓家里邊欠下一屁股債。拿破侖就迫使自己更早的從巴黎王家軍校畢業,這樣提前進入部隊服役,可以去領軍餉。
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
于是在讀了一年之后,在1785年的9月,拿破侖只有16歲就從巴黎王家軍校畢業了。盡管把2~3年的課程壓縮到了一年,他仍然是順利的從當期畢業,從這兒其實仍然可以看出,他確實是做軍官的一個好苗子,仍然是一個學霸。
02 到處白嫖 養成讀書寫作好習慣
在他畢業之后,拿破侖就前往瓦朗斯的一個炮兵部隊去服役,成了一個法軍的少尉。他是當時整個法軍當中最年輕的軍官之一,而且也是炮兵部隊里頭唯一的科西嘉軍官。
但是當時作為少尉,拿破侖的軍餉是非常微薄的。同時他一方面要接濟家庭,另一方面還要滿足自己學習買書的訴求,這對他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生活支出是非常緊張的。于是拿破侖成了一個“白嫖怪”,經常在瓦朗斯這個地方去餐館、咖啡廳去蹭人家免費咖啡喝。當時有一個老板對他非常好,一個咖啡館的老板經常請他喝咖啡。拿破侖也是非常仗義,“茍富貴勿相忘”,日后當他成了法蘭西共和國第一督政的時候,還派人去找當年這個咖啡館的老板,找到之后還給人一千法郎,感謝當年對自己的救濟。這故事聽起來特別像韓信當年的那個故事——“一飯千金”。
青年拿破侖
這就是剛剛畢業的拿破侖,他是一個邊緣的軍官,其實沒有登上歷史舞臺的什么機會。但那個時候拿破侖從未放棄對自我提升的訴求,他瘋狂的學習,如饑似渴的讀書,而且不僅讀他還開始寫。
或許大家不知道,拿破侖是一個相當出色的業余作家,文采斐然。而且他寫的文體涵蓋了散文、政論、小說,信件當然就更多了,不在話下。在那個時候,十七八歲的年輕的拿破侖經常用書寫、用文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世界的思考,甚至是抒發一些政治觀點。比如說在1786年,16歲的拿破侖寫過一篇隨筆,主題居然是討論科西嘉人抵抗法國的權利。你別忘了那時候他自己是法軍的一個軍官,寫這么一個東西簡直是大逆不道,甚至可以說是謀反。
拿破侖真跡
但是拿破侖文采確實挺好的,我給大家讀一讀他的文字感受一下,“我的同胞伙伴們背負鎖鏈,同時恐懼的親吻壓迫他們的手。他們不再是某位英雄用美德激勵的勇敢科西嘉人,不再抵抗暴君、奢侈和卑劣娼妓。你們法國人,搶走我們珍視的一切還不夠,還腐蝕我們的靈魂。若祖國不復存在,卓越的愛國者就應赴死。我不快樂,萬事于我皆苦,所以生活是我的負擔。”各位聽聽這是一個16歲的拿破侖寫的文字。其實他一生不管是治國還是打仗,這種強大的演講能力、感召力、寫作的能力都是被人所稱道的。
所以你從他小時候這個習慣就發現了,沒有什么是憑空而來的。拿破侖正是因為小時候讀了大量的書,寫了大量的文字,他這種超強的文字和演講的能力就來源于此。
其實從這篇隨筆當中大家非常明顯能聽得出來,拿破侖在十六七歲仍然是一個堅定的科西嘉民族獨立主義者,他希望自己的故鄉能夠擺脫法國的統治,把法國看作敵人。但是這樣的想法在未來幾年伴隨著一件大事的發生將會徹底的改變,就是1789年開始的法國大革命。
03 法國革命 拿破侖追隨保利遇冷
法國大革命對于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的影響之大,用任何語言來形容都不為過。“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逐漸傳播開來,很多的民主意識開始覺醒,眾多國家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君主制度逐漸開始動搖,甚至土崩瓦解。當然共和取代君主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通過19世紀一系列的運動和抵抗,才能夠最終實現。但畢竟法國大革命是最初的那把火,是最初的那顆種子。
法國大革命是一個時代背景,整個要講起來就太復雜了,今天咱們簡短帶過。但正是在法國大革命當中,拿破侖獲得了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如果沒有這場大革命,恐怕拿破侖就是一個寂寂無名的小軍官,但是正在大革命當中,他的命運改變了,同時他的理想、世界觀、價值觀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其實如果從拿破侖本人的貴族后裔身份來講,他應該是一個偏保守偏反對大革命的人。但由于他接受了大量的啟蒙運動的思想,他瘋狂的崇拜盧梭,所以他實際上是非常支持大革命的,甚至可以說是貴族當中的異類。比如在巴黎軍校同期的炮兵畢業生當中,只有拿破侖一個人贊成推翻路易十六。
但是應該說在法國大革命的頭四年,拿破侖都沒有登上中心舞臺,他始終在一個很小的舞臺上忙自己的事。什么事?他醉心于科西嘉獨立。
因為當大革命之火燃起來的時候,拿破侖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擺脫法國形成獨立的一個機會。所以他請了病假回到自己的家鄉科西嘉,號召科西嘉人民革命,升起了三色旗。正好在此期間,流亡在英國的科西嘉獨立運動的領袖保利——上期我們說過這個人物,就回到了科西嘉島。這人可是青少年拿破侖的偶像,所以他一回歸,拿破侖是熱烈的歡迎。但是保利對拿破侖卻非常冷淡,拿破侖可以說是熱臉貼了冷屁股。
為什么呢?一方面保利覺得你這個毛頭小孩,你誰啊?那時候拿破侖才20歲,也沒有建功立業,所以保利非常輕看他。另一方面拿破侖的父親卡洛·波拿巴在當年科西嘉島被法軍占領之后投向了法國一方,所以這事在保利心里邊是一個過不去的坎。他覺得你拿破侖的父親不就是一個背叛了科西嘉的這個“科奸”嗎?你拿破侖就是“科奸”之后,我是科西嘉的獨立領袖,我怎么能跟你同流合污呢?所以拿破侖對于科西嘉獨立的一腔熱情,在保利這兒遭到了冷遇。
保利
04 思想轉變 從民族主義到雅各賓派
其實還有一個背景,保利是流亡到了英國,這么多年他早就變成了一個親英派,但是拿破侖對英國的態度咱們上期可講過,他是痛恨英國,他接受的軍校教育就是這樣。所以這些因素都決定了拿破侖和保利注定就不是一路人,是不可能穿一條褲子的,于是兩個人逐漸就產生了裂痕。
這樣一種關系的轉變,最終也促使拿破侖個人的政治傾向出現了改變,他從一個親保利、支持科西嘉獨立的民族主義者,逐漸轉向了支持雅各賓派。
當然這樣的思想轉變太大了,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和保利的交惡造成的。我也綜合其他的一些材料總結下來,我覺得是這么幾方面原因:
第一,就是拿破侖對于自己科西嘉人這個身份到底有多少認同感?畢竟祖上是意大利人,甚至就是從意大利來到科西嘉的外來統治者后裔,所以他和保利完全不同。保利是每根血管里面都流淌的那種民族獨立的科西嘉土著血液,他拿破侖不一樣。
第二點在于拿破侖9歲就背井離鄉去了法國本土。從讀書到服役,這十多年的時間,他應該充分認知了法國仍然是歐洲大陸的一等強國,而且也充分接觸了法國的文化。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文化軟實力,這還是讓今天的拿破侖產生了極強的認同感。
第三點就是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拿破侖是盧梭的死忠粉,他是非常支持“自由、平等、博愛”那一套的。再加上大革命革了貴族的命,整個社會秩序被打亂,要重構。像拿破侖這樣的一個原本沒有太多上升空間的年輕人,突然看到了向上的社會階梯被打開了。說白了在這樣的一個混亂時代,跟對了人、站對了隊、你有一定的才干,就有機會博一個功名。
拿破侖最終就選擇了雅各賓派,事后證明他的政治眼光和嗅覺都是非常敏銳的。隨著拿破侖倒向雅各賓派,他和保利實際上就分道揚鑣了。到了1793年兩個人徹底反目成仇,保利甚至宣布在科西嘉島上波拿巴家族不受法律保護。于是出于對安全的考慮,在1793年6月,拿破侖就帶著全家人離開科西嘉島去了法國本土。這個島是波拿巴家族幾代人生活了兩百多年的地方,還是頗有些傷感的。而且這一離別,拿破侖此后在一生中只到過科西嘉島一次。
05 矛盾激化 各國組成反法同盟
好,到這兒我們的目光也可以跟隨著男主角拿破侖回到整個法國大革命的中心舞臺,就是法國本土了。
從1789年大革命開始到1793年這之間的四年,法國本土發生了太多的事,亂成了一鍋粥,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從內部來講,大革命始終在不斷的權力更替中尋找方向。從最初的武裝、攻占巴士底獄,到制憲議會、《人權宣言》,然后各個黨派輪流掌權,從君主立憲派到吉倫特派,再到雅各賓派。
在這過程當中,在1793年1月還把國王路易十六給砍了!其實路易十六一砍頭,法國整個外部的形勢就變化了。因為本身法國大革命是要還政于人民,這和歐洲上千年來的封建君主統治是相違背的。所以法國大革命期間,歐洲各個君主制的國家都在看著大革命走向何方。本來雙方是有溫和的解決問題的可能性的,比如說君主立憲,也是把權力給到人民、限制王權,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矛盾。
但是伴隨著1793年法國把路易十六國王給砍了,這一下矛盾徹底激化,沒有轉圜余地了。因為歐洲各國的君主一看,我要不跟你法國拼個你死我活,今天路易十六上斷頭臺,明天就是我啊!所以歐洲各國王室橫下一條心——什么法國共和政府?弄死他!一起打他!就結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這第一次反法同盟基本上對法國形成了合圍。都有誰呢?普魯士、奧地利、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撒丁王國、那不勒斯-西西里王國等等……基本上整個歐洲都在對抗法國。
本身國內形勢還不穩,這時候外部又是強敵環伺,新生的法蘭西共和國是岌岌可危。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正是在這種危難局面下,一代軍事奇才拿破侖即將大展宏圖,咱們下期接著講。
歡迎各位通過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和粉絲群來和《三味新知》建立聯系,我們的所有的圖文和音頻內容都會在《三味新知》的公眾號進行首發。
我是邵圣懿,期待在《三味新知》和您一起探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