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后感500字(百家講壇觀后感500字歷史)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內容
近段時間,我認真觀看了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酈波教授講述的《五百年來王陽明》。
當看到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的辰時,回鄉(xiāng)途中的王陽明,在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后含笑而去,我瞬間淚奔,心中的傷痛久久不能散去。
特別是看到,朝廷桂萼之流,在王陽明去世后,還污蔑其有三大罪狀:第一,違旨不遵,擅離職守;第二,事不師古,標新立異;第三,異端邪說,非議朱子,更是義憤填膺,怒火中燒。
王陽明,他姓王,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因直呼其名非常不恭敬,所以后來人們都稱他為“陽明先生”。
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的深夜,在浙江的余姚縣陽明先生出生。其祖父叫王倫,有魏晉名士之風,終生未入仕朝廷,因酷愛竹子,世人稱之為“竹軒翁”。其父王華,當朝狀元,皇帝帝師。
陽明先生,五歲尚開言,八歲能作詩,十二歲立志當圣人,十五歲只身考察邊塞風土人情,十七歲結婚,二十八歲中進士入朝為官,三十四歲創(chuàng)立心學,四十五歲至五十歲在江西剿匪和平定寧王之亂,五十歲至五十六歲在家鄉(xiāng)專注講學,五十七歲去廣西平叛和剿匪,功成后卒于歸鄉(xiāng)途中。
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書法家,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一生的功業(yè)事跡,完美實現(xiàn)了中國古代讀書人最崇高的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后代學者贊譽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他上馬為將,下馬為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是最活躍的儒學思想家之一,他開宗立派,掀起了明代儒學的一波高潮,對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所開創(chuàng)的心學,深邃高遠,凝聚了他一生的思考和智慧,影響深遠并遠播海外。
感悟一:智者其腦勤思。陽明先生的一生是思考的一生。從“陽明格竹”,到“龍場悟道”,再到“天泉證道”;從“何為人生第一等事?”,到“獻帝國平安策”,再到“鐵柱宮論長生之道”;從“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到“平寧王之亂”,再到“平廣西叛亂和剿滅八寨斷藤峽之匪”,這些無一不是體現(xiàn)了陽明先生的思考結晶,并結出大智慧。
感悟二:勇者其心寧靜。陽明先生的一生是勇敢的一生。為彰顯正義,在得罪朝廷專權大太監(jiān)劉瑾后,被下詔獄,受光屁股廷杖,差點被打死;被貶廣西龍場驛后,受制當?shù)貝毫幼匀画h(huán)境,差點死去;在平湖南、福建、江西、廣東四省匪亂時,氣定神閑;在得知寧王叛亂后,倉促起兵迎戰(zhàn),身陷危局;在平廣西盧蘇、王受之亂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一個月輕松掃平廣西八寨斷藤峽之匪。這些大事發(fā)生時,陽明先生無一不是心處寧靜,不動如山。
感悟三:仁者其心光明。陽明先生的一生其心光明。陽明先生創(chuàng)立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無物,心如明鏡,阡陌之塵在陽明先生的心之前無所遁形;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沉浸式的體驗,陽明先生所經(jīng)歷諸事均迎刃而解,無一難題;陽明先生平匪亂、平叛亂為鞏固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和社會穩(wěn)定立下不世之功,達到致良知的境界。
縱觀陽明先生的一生,先因仗義執(zhí)言而被投詔獄;又被貶龍場,經(jīng)歷九死一生;后赴南贛剿匪平寧王之亂,救社稷于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卻被奸佞誣陷;最后臨危受命,以重病之軀平廣西之亂,保一方平安;就在病逝異鄉(xiāng)之后,朝廷還給他列了三大罪狀。然而智者如王陽明,勇者如王陽明,仁者如王陽明,簡簡單單又豪情萬丈的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將人生所遇的所有不公與艱難,都化解于一片光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