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0篇、《呼蘭河傳》讀書筆記摘抄及感悟
《呼蘭河傳》,讀來時而童趣橫生,讓人不覺傻笑;時而諷刺暗淡,讓人心生悲憫。
她是黑土地的女兒,是黑土地給了她不屈服的性格,可是幼年就缺少父愛母愛的她,學會了獨處,養成了獨行的性格。在祖父的寵愛下,也曾享受了來自于親人的溫暖,但是祖父去世后,這樣的溫暖便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于父親的男權主義的壓制,以及封建禮教女性的命運悲劇的束縛。于是這位倔強不屈的女作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自由,選擇了遠離故土,遠離那給她愛與痛的家園,離開了曾經有慈愛的祖父,有無限樂趣的后花園的故鄉——呼蘭河畔的小城。這就是蕭紅傳奇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讀完《呼蘭河傳》后,我想到難怪魯迅先生在眾多民國女作家中唯獨會青睞蕭紅,蕭紅在《呼蘭河傳》中對童年自己家后花園妙趣橫生的描寫,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個三十歲的年輕女子寫出這樣的文字,除了聰明伶俐外,我認為更多的還是天賦。本書書名看起來雖然讓人毫無波瀾,但卻讀出了一個民國女子眼中的世界,讀出了別樣的味道,奇特的寫作手法,還有作者對這個世界透徹深刻的領悟,這些都在每個字每句話中藏著,吸引我不斷地去探索作者內心的秘密。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整個《呼蘭河傳》中,類似這樣描寫景物環境的句子其實有很多,但這并不影響我本人對這句話的喜愛,是啊,“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苦難和骯臟并沒有讓蕭紅成為一個扭曲的人,在她最后這部自傳性質的小說里,依然用那孩童般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如此地純凈,渴望。封建社會的陳規陋習給當時社會造成的“災難”,并沒有擊垮蕭紅,從她眼中,我看到的最多的是她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尋求,對個人的認知。前些日子我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00后在憂慮什么?下面有網友回答:在憂慮未來,我知道中美危機,知道中國歷史,知道金融危機,知道政治,知道軍事,我也知道996,知道職場歧視,知道資本壓榨,知道窮人為何而窮,富人為何而富,知道自由、尊重和獨立,但看到的都是現實、控制和打壓……我們像蕭紅一樣,也在尋求著我們現在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寫作使蕭紅擺脫了千百年來女性的悲劇命運,實現了自我拯救和自我價值,使她獲得了精神和心理的極大解放。找到了適宜自己的創造天地,并能在這樣的領域里盡情馳騁,成為了一個人格完全獨立的寫作者、創造者。我想我們也需要像她一樣,不必要太焦慮于現實,“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才能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