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汽車市場分析、奧迪的市場分析
奔馳、寶馬、奧迪,德系豪華三駕馬車當中,為何有兩駕在中國市場放緩了腳步?
前不久,理想汽車交出了一份漂亮的2023年二季報。表面上看,理想汽車用屢創新高的營收、持續扭虧的業績回應各種質疑;而另一面,德系三大豪華品牌:奔馳、寶馬、奧迪,在中國市場顯得愈發被動。
最關鍵的,這并不是造車新勢力與德系三大豪門在新賽道上的爭奪,而是涵蓋整個中國市場的全面交鋒。
就在理想汽車發布2023半年報前夕,奔馳、寶馬、奧迪相繼發布了各自的半年經營業績。可以發現,德系三大豪門在銷量、營收、利潤全面增長的同時,中國市場的占比正在不斷收縮。
在全球市場,三家汽車集團全部實現正增長,這對于前三年持續出現年度下跌的奔馳和奧迪來說尤為關鍵,特別是奧迪,2023上半年全球銷量同比大漲15.3%,增速不僅位居三家之首,同時也刷新了奧迪近年內的增速高點。
不過,縱然有兩位數的同比增速,但奧迪全球銷量不僅是三家當中最低的,也是德系三大豪華品牌當中,唯一沒能突破百萬輛的品牌。
相比之下,寶馬和奔馳的全球銷量增速十分接近,均處于5%的水平,寶馬以接近20萬輛的優勢領先奔馳,持續蟬聯德系豪華全球銷冠。
到了中國市場,三家公司的銷量增速表現出現反轉。
其中表現最差的奧迪,不僅銷量在三家當中排名墊底,而且同比增速僅為2.1%,同樣是三家公司當中最低的。對奧迪來說,這樣的表現雖然終結了過去兩年在中國市場的負增長,但由于與全球市場的增速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其在中國市場顯得愈發被動。
相比之下,奔馳雖然以近兩萬輛的差距落后于寶馬,但其同比增速達到7%,不僅明顯領先于奧迪和寶馬,同時也是德系三大豪門當中,唯一一家在華銷量增速高于全球市場增速的。
上述銷量表現,直接導致了三家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各自全球銷量比例出現了逆轉。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里,奧迪往往是三家當中最依賴中國市場的公司,而隨著華晨寶馬的股比變化,寶馬也具備了大筆押注中國市場的條件。但實際情況是,2023上半年,寶馬在華銷量僅占其全球銷量32.3%,奧迪為35.7%,而奔馳這一占比在三家當中最高達36.8%。
要知道,在疫情初期的2020年,奧迪中國市場銷量在全球市場當中的占比曾高達42.9%,這一比例在隨后兩年半時間里迅速下降,2022年跌破40%后,到了2023上半年再創新低,僅為35.7%,甚至不及2018年的水平。
總結三家公司的銷量表現,寶馬蟬聯全球與中國市場銷冠;奔馳以更高的增速,成為對中國市場依賴程度最高的公司;而奧迪則是全面跟不上節奏。似乎寶馬贏麻了,但結合財務數據來看,則是另一番情景。
財報顯示,2023上半年,奔馳營收高達757.57億歐元,同比增長6%,息稅前利潤104.92億歐元,同比增長7%,在德系三大豪門當中脫穎而出。
三家公司當中,排名墊底的仍然是奧迪。財報顯示,奧迪2023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速雖然達到了三家公司當中最高的14.4%,但實現營收僅為342億歐元。更糟糕的是,奧迪同期的息稅前利潤出現了同比30.73%的下滑,僅為34.17億歐元。
比較特殊的是寶馬,財報顯示2023上半年寶馬實現營收740.72億歐元,以不到17億歐元的差距落后于奔馳,同比增長12.4%,位于三家公司當中的第2位。此外,寶馬的息稅前利潤與奔馳十分接近,達到97.2億歐元,差距僅為7.72億歐元。不過寶馬的同比增速在三家當中最高,達到42.6%。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家公司的半年報當中,只有寶馬公布了在中國市場的純電動車銷量,為4.49萬輛,同比增長283%。
而放眼三家公司在全球純電動車市場的表現,寶馬也同樣是銷量最高的,達到15.29萬輛,同比增速高達101.5%。排名第2位的奔馳銷量為11.29萬輛、同比增長93%,奧迪以7.56萬輛、同比增長51.2%的水平排名墊底。
“2024年提前挑戰BBA,做豪華品牌第一。”在理想汽車第二季度財報溝通會上,李想的野心顯露無疑。還有人發現,近期逐步被曝光的理想純電新車——MEGA,官方對其期待的定語也在逐步簡化——“50萬元以上銷量第一”。
于此同時,隨著蔚來拿到CYVN Investments RSC Ltd的7.385億美元戰略性股權投資、大眾汽車入股小鵬,中國三大造車新勢力無論在中國車市還是資本市場,都讓德系三大豪華品牌不得不提高警惕。
記得在2021年,奔馳、寶馬、奧迪幾乎同時發布了各自的新能源規劃。其中,同樣面對2025年的時間點,奔馳的計劃是純電和插混車型銷量占比達到50%;寶馬預計將完成全球第200萬輛純電動車的交付;而奧迪則計劃到2025年推出超過20款電動車型,并將于2026年開始,全球車型全面切換為純電動產品。
多年前,有關“為什么消費者會花30萬買新勢力不買BBA”的疑問,還僅僅是停留在市場研究部門的課題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豪華品牌的純電動產品尚未對新勢力帶來威脅,但新勢力的表現,已經明顯削弱了傳統豪華品牌在市場上的話語權。
通過前文的分析,便不難理解為什么奧迪會急于與中國本土車企合作,加速純電動車型的推出。
或許是受電動化轉型,以及新勢力沖擊帶來的影響,和前三年相比,德系三大豪門的中國市場銷量占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隨著越來越多“理想”們月銷創新高、財報扭虧為盈,曾經在BBA眼中“真香”的中國市場,是否也會顯得味同嚼蠟?
隨著國產新勢力們越來越不差錢,接下來德系豪門“買買買”的手段也遲早有失靈的一天。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