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是唐朝的嗎—劉禹錫是不是唐代的
日前,劉禹錫與中唐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大學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廣州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劉禹錫研究會、學術研究雜志社、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語言服務與文化傳承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來自多地的70余位專家學者相聚線上線下,圍繞“詩豪”劉禹錫的生平、文學成就等展開探討。
劉禹錫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留有《陋室銘》《竹枝詞》《烏衣巷》等名篇,有“詩豪”之稱。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官外放。然而,無論流徙何處,劉禹錫都積極履職,或賑饑救災、免賦減役,或興教重學、濟世安民。
廣東省社科聯專職副主席、《學術研究》主編葉金寶認為,今后劉禹錫研究要關注三個方向,包括對新史料的發掘和整理、對地方史料的關注,以及對劉禹錫研究和嶺南文化的域外傳播間聯系的關注。
“對劉禹錫的研究深化細化,有助于打通文本、詩人、時代語境三大要素,呈現出一個立體的劉禹錫。”葉金寶說。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西北大學教授李浩說,近40年來,劉禹錫及唐代文學研究成果豐碩,表現在傳世典籍與文獻整理、新出土文獻的發布和研究、海外漢文文獻的整理與譯介、學術研究數據庫的建設等多個方面。
“當前,唐代文學研究也遇到了一些困境。”李浩認為,研究者要注重實地考察,重返歷史現場,精準復原并利用技術進行新研究、開拓新空間。對青年學者來說,要不斷升級自我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開展原創研究,并向考古學等相鄰學科學習,尋找新的突破口,以文明互鑒的胸懷關注中外文化。
劉禹錫曾被貶為連州(今清遠連州市)刺史,在連州工作生活了四年多,其“功利存乎人民”的為政之道對連州影響深遠。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彭玉平認為,應該把劉禹錫與連州的關系更有規模、更有深度地宣傳出來、研究出來。
“天際碧藍色,云端相見晚。歡欣群鶴飛,詩意正高遠。”中國劉禹錫研究會會長、廣州大學教授戴偉華總結了學會成立以來的工作,并賦詩表達欣喜之情。
本次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40余篇,研究內容涵蓋劉禹錫的研究回顧、史實考證、文學創作、經學觀念和傳播接受等多個角度,展現出劉禹錫與中唐文學研究學術前沿的熱點和動向。
作為中國劉禹錫研究會會刊,《劉禹錫研究》目前已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1—3輯,每輯收錄文章40余篇,涵蓋劉禹錫本人及其詩文等諸多方面研究。本次研討會上還專門設置“《劉禹錫研究》1—3輯座談會”環節,邀請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展開交流。
【記者】汪祥波
【作者】 汪祥波
廣東教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