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感悟15字,小王子感悟20字以下
周保松,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并取得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哲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喜歡文學,關心教育,研究政治哲學。著作包括《在乎》《政治的道德》《自由人的平等政治》《走進生命的學問》《相遇》《政治哲學對話錄》等。
《小王子的領悟》
作者:周保松
版本: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
2018年1月
“大人建議我把肚皮開開或閉著的蟒蛇圖擱在一邊,還是把興趣放在地理、歷史、算術、文法上面吧。于是我在六歲的時候,就這么放棄了美好的畫家生涯。”
相信不少人都會記得《小王子》開頭這段略帶傷感的訴說。可事實上,這部寫給每一個“曾經是小朋友的大人”的童話,卻并不如大多數讀者想象的那么容易讀進去。正如最近出版了《小王子的領悟》這本書的周保松,在書的后記里坦承的,“很慚愧,必須老實承認,我從中學開始讀《小王子》,之后看過好幾遍,但四十歲以前,我真的談不上讀懂了這本書。”而我自己的閱讀經歷也是如此。十多歲的時候,就慕名去讀這本薄薄的“小書”,卻常常不知所云。直到最近捧著這本《小王子的領悟》,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才總算可以說,自己或多或少明白了一點《小王子》的深意。
在動畫版電影《小王子》的開頭,主人公小女孩嚴格遵照母親為自己作出的人生規劃,每天看著精確到分鐘的日程表,為自己的人生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這的確是現代版的“把蟒蛇圖擱在一邊”的人生。但如果簡單地認為,《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在1943年,當大半個世界尚且被迫陷于戰爭之亂時,為讀者寫下這本傳世名作,僅僅是為了感傷一種本該天真爛漫的童年生活,那恐怕是過于簡單了。
什么都不在乎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嗎?
我一直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兩類代表著不同哲學趣味或取向的哲學家,一類是把“求真”看作哲學家第一天職的人。他們的學術興奮點,主要在于對“何為真”的探討。所以他們可能窮其一生,都在探索那些對普通人來說,極其“離譜”的、純思維領域的問題。還有一類哲學家,則更熱衷于探討“何為好”,也就是,“何為美好生活”這個問題。前一類哲學家的求真勇氣與智慧讓人嘆為觀止,而后一類哲學家的現實關懷,則讓普通人感覺到溫暖。
《小王子的領悟》的作者周保松,就是一位能明顯讓他的讀者感覺到溫暖的哲學學者。他之前的幾部作品,無論是學術專著類的《自由人的平等政治》,還是人生隨筆《走進生命的學問》,最能觸動人的,都是字里行間那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追尋。而《小王子的領悟》這本書,其實是他在這個特定的時代,反復閱讀了《小王子》之后,生發出的人生感悟。
如今這個年代,相對主義盛行,“活在當下”“滿不在乎”成為很多人或明或暗的生活信條。而在這個空氣里到處彌漫著“喪”情緒的年代里,這樣的生活方式,看起來好像也無可厚非。畢竟,擺在普通人面前的現實選擇,似乎也并不多。于是很多人都會安慰自己:“與其憂慮未來,或是沉迷于過往,還不如時時刻刻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百事不管,及時行樂呢”,可問題在于,“什么都不在乎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嗎?”這是周保松在書里,向讀者和自己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不在乎人的存在,不在乎生的尊嚴,也不在乎社會是否公正,不在乎愛,這樣的生活還剩什么?!在乎,是善待自己、關心世界的起點。”
“馴服”,建立獨一無二的生命聯系
在《小王子》里,圣埃克蘇佩里寫到,小王子在離開他的B612星球之后,四處游歷,并不怎么掛念自己的“初戀”——玫瑰。后來,當他來到地球,偶然經過一個大花園,在里面見到五千多朵玫瑰時,他突然崩潰。因為他那時正在經歷一場身份危機,關于他的初戀,以及關于他自己,盡管他自己不一定能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而這場危機,又是理解周保松這本書里最重要的一處關鍵詞“馴服”的基礎。
當小王子看到那五千多朵玫瑰時,他“感到自己非常不幸。他的那朵花兒曾經對他說,她是全宇宙唯一的一朵玫瑰。可是,光這座花園就有五千多朵,每一朵都跟她好像!”難怪小王子會失望。他曾以為,自己的那朵玫瑰,是整個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這也是他所珍視的意義和價值的源泉。但如今,當他發現,一切并非如玫瑰所言,他對玫瑰的愛,也就面臨著危機。不過,他并沒有因此怪罪玫瑰,反而馬上開始心疼起玫瑰來。他不斷想象著玫瑰知道真相之后的反應,擔心她“真的會任由自己自生自滅”。在自己痛苦時,仍然情不自禁地在第一時間想到對方的感受,小王子對玫瑰的愛,的確是真愛。
就在這時,狐貍出現了。在周保松的解讀里,正是狐貍教會了痛苦之中的小王子“馴服”的道理。顯然,“馴服”在這里并不指一個人因為手握權力而讓別人被迫屈服,而是表征一種如狐貍所說的美好關系:“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跟成千上萬小男孩一樣的小男孩而已。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還只是一個跟成千上萬只狐貍一樣的狐貍而已。可是,如果你馴服我的話,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我對你來說,就會是這世上的唯一。”
狐貍的解釋,是對小王子的勸慰,目的是幫助小王子擺脫痛苦。更重要的是,他想讓小王子意識到,所謂的“馴服”,是特定的人,在一種特定的關系里產生的,因此只有自己先用心投入,才能感受到這種獨一無二的關系。它只對身在關系中的人才有意義,而他人卻可能完全無感。這就是狐貍所說的“馴服關系里的獨一無二”,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最特別和珍貴的東西。處于“馴服”關系里的人,會被這種關系打動,從彼此的聯系里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而“馴服”最常見的形式,就是親人、戀人或者朋友之間的、帶著特別情感紐帶的關系。也就是說,沒有被當事人雙方珍視的聯系、紐帶,也就不可能存在馴服。
終于,小王子理解了狐貍的苦心,在返回B612星球尋找他的“玫瑰”之前,對著那五千多朵玫瑰說:“我的那朵玫瑰,普通路人會覺得她跟你們好像。可是光她一朵,就比你們全部加起來都重要……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馴服不只是私人領域的事情
剛才說到,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想要達到互相“馴服”的境界,需要時間,需要儀式,需要對馴服過的生命負責,也需要承受因為這種關系而帶來的痛苦。所以,馴服必定不是征服,不是以權力去壓制另一個生命,或者讓這個生命被迫屈從。它必須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體現相互性和對等性。彼此尊重,是馴服關系的核心。
所以,在周保松看來,如果想要在社會生活中,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除了個體的德行修養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先要建立起看重公平正義價值的社會制度。因為很難想象,女性在父權社會、同性戀者在異性霸權社會、有色人種在種族歧視社會、無產者在金錢至上社會、新移民在仇視外來人群的社會,會受到公正對待,進而與他人建立起平等的、相互尊重的“馴服”關系。所以,從表面上看,“馴服”關系,作為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表現,仿佛只是私人領域的事情,其實不然。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和誰戀愛,能不能得到家庭和整個人際圈的認同,其實背后都有一套強大的制度背景作為支撐。你以為這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其實背后卻有很多制度性的障礙,是個人光憑一己之力很難逾越的。并且,很多時候即使暫時建立起了“馴服”關系,也有可能因為制度直接造成的原因,而導致關系變得脆弱,甚至是解體。
其實,正如《小王子》這本書所傳達的,人與人之間,想要真正相互理解,是一件何其艱難的事情——畢竟,即使是兩個最親近的個體生命之間,也有著永遠難以逾越的鴻溝。但人卻不必為此而憂傷,因為我們努力去相互理解的過程,本身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種體驗。就像西蒙娜·薇依所說:“人的生命是卑微短暫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充滿荒謬,而人擁有的最大的特權是,我們處在愛恰恰可能之處。愛的可能性,高于惡的現實。”□馬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