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兄妹無兒女打一個字—有兄妹無兒女猜字謎
父親年輕時的軍裝照
我的父親焦建利今年94歲,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也因為戰爭,父親的左耳失聰,但他總說:“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我很知足了?!?/p>
1929年9月,父親出生在山東日照,后隨家人“闖關東”到遼寧撫順謀生。
1948年10月,19歲的父親在遼寧撫順參軍,集訓后馬上投入遼沈戰役戰場,凱旋后被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分配至機炮連做了一名手。
父親清晰記得在遼沈戰役前線作戰的某一天晚上,周圍異常安靜,“我趴在戰壕里跟戰友嘀咕今晚怎么這么安靜,就看天上的云遮住了月亮,幾乎同時,手爆炸聲傳來”。戰斗打響后,父親與戰友們拼死回擊,“喝口水都顧不上,一天能吃上一頓飯就不錯了”。父親回憶,炊事員在送飯路上被擊中犧牲,飯撒了一地,戰友們就捧起地上的飯果腹,“天亮了,周圍都是犧牲的戰友”。
冷、餓、渴都不及悲傷來得猛烈,然而也顧不上悲傷,他們又奉命追擊敵人。走到一個拐彎處,父親一頭栽進溝里,原來持續作戰和追擊耗盡了他的體力,竟然走著路就睡著了。
“當時真是什么都不怕,就是拼了。”親身經歷了艱苦卓絕的戰斗,父親也在生死考驗中更加堅定了理想和信念。
遼沈戰役結束后,父親跟隨部隊一路向南,經歷過幾次剿匪戰斗,在戰斗過程中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1949年10月,父親光榮地成為一名黨員。
后來,父親隨部隊入朝作戰,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某部高射連任班長。
有一天敵機飛到陣地上方轟炸,爆炸掀起的土潑在父親身上。敵機飛走后他從土里爬出來,左耳一直響得厲害,一摸發現流血了,當時只做了簡單處理,后來,左耳逐漸失去了聽力。對自己的病癥父親描述得很平淡,他說:“能活著回來就已經很不錯了?!?/p>
1963年,母親帶著哥哥和姐姐去北京探望父親時,四口人在天安門廣場留念
從抗美援朝戰場平安回國后,父親最想做的事就是回老家看望親人,他一走那么多年沒有音信,家里人還以為他不在了。經老家親人介紹,父親與母親裴淑苓相識結合,開啟了新的生活。
我父母的感情非常好。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在1971年調回大連工作之前,每年只有在休探親假時才能回家,每次回家總是搶著干活。我小時候,家里冬天取暖得生爐子,父親在家那些天又買煤又劈柴,給我們留下的柴火基本上夠我們用一冬天。
對于父親的工作,母親特別支持。在我的記憶中,母親一直任勞任怨,再苦再難也想辦法克服,不讓父親有后顧之憂。我母親總跟我們說:“你們爸爸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一個人常年在外很辛苦,你們要體諒他。”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看著如今我們幸福的大家庭,我深以為然。
父親展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和“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父母對我們兄妹三人呵護中不乏嚴格的教育,總是告誡我們要愛黨,聽黨話,跟黨走。我們三人找對象都得經過父親的“政審”,而他唯一的標準就是“政治可靠”。
走過硝煙炮火、經歷生死考驗的父親始終知足惜福,也一直以樸素堅定的信念影響著后代和身邊人。(焦艷華)
出品人:李學勇、李俊
監制:李礪寒、常愛玲、齊慧杰
策劃:王逸濤、張汨汨、黃慶華
統籌:蔡琳琳、孫豐曉、胡碧霞
協調:李冰、馬文盈
記者:張驕瀛
編校:劉言明、李杰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聯合出品
特別鳴謝
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
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
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