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對立嗎-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對立嗎對嗎
前幾天小試了一篇《從歷史上來看,在東西德國與朝鮮南北分裂中,有何相似性?》。
從閱讀量來看,關注的人挺多,今天之后,我再用三篇文章來淺淺解讀一下德國和朝鮮,從歷史上來看,有何差異性。
盡管東西德國與南北朝鮮的分裂確有高度的歷史相似性,但德國在1990年就已經完成了國家統一,而朝鮮半島仍然被一條長達246公里的軍事分界線阻隔成南北兩地持續至今。
這從實際上再次印證了東西德國與朝鮮南北的分裂具有差異性,而溯清這種差異性或有助于明晰朝鮮南北分裂長期化之癥結所在。
我們先來看分裂起因的不同。
戰后德國的分裂主要是同盟國為了懲罰戰爭元兇并防止德國東山再起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各國人民都帶來了空前浩劫,僅死亡人數便高達7000萬,約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四倍多。
受到德國兩次侵害的美、蘇、英三大同盟國早已對法西斯深惡痛絕,還在戰時便反復商討如何處置德國的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似乎對德國的懲罰過于嚴苛,導致重獲自主權的德國向整個世界做出了激烈反彈。
可能是得到這種歷史負面的教訓,三大戰勝國在第二次懲戒德國時,既不愿過于嚴厲地將這個雖說短暫卻也名副其實的民族國家直接割裂,又不愿過早給予德國人獨立的自主權。
因此,最一開始采取的方案便是“分區占領”。
1941年丘吉爾首次向蘇聯駐英大使莫托洛夫轉達了肢解德國的構想,之后斯大林在英國外相艾登訪蘇時做出了肯定回應:“應使萊茵區從普魯士分離而成為一個獨立國或保護國,并在可能范圍內組成一個獨立的巴伐利亞國······將普魯士移交給波蘭,把蘇臺德地區歸還給捷克斯洛伐克。”
與此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分占德國的研究。1943年11月,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關于德國問題一致通過了以下原則:德國須無條件投降;對德國實行軍事占領、解除德國武裝、懲治戰犯等;絕不允許德國再次成為一個中央政府統一集權的民族國家。
在戰爭進入最后階段時,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正式確定將德國與柏林分割為四個區域,德國西南部及西北部不來梅州歸屬美國占領區,普魯士州在內的德國東部地區歸屬蘇聯占領區,德國西北部包括重工業中心魯爾區歸屬英國占領區,德國西部及西南部的薩爾地區則歸屬法國占領區;首都柏林也由四國軍隊分區占領。
然而,戰后的德國最終由分區占領走向了分裂,這是因為四大國的目標分別發生了轉換。
起初,它們有共同的目標——肢解德國,徹底擊潰法西斯,但是后來,它們的出發點變成了自身的國家利益,蘇聯的目標是對外擴張,而美、英等國的目標則是“圍堵共產主義”。
四大國之間利益的糾葛對立,注定德國難逃國家分裂之命運。但總體而言,四大國分區占領德國,是德國分裂的第一個實際步驟,是起源于對發動反人類的殘酷戰爭的懲罰,是基于防止德國勢力以“復國主義”旗號東山再起之目的。
戰勝國懲罰戰敗國自古以來便是不易之論,連戰后德國一些有名望的政治家也承認,所有德國人都要“為我們的政權,為這個政權的行為,為發動戰爭······為我們讓其高踞于我們頭上的領導人的行為”負政治責任,并要“用工作和成績來為這些行為所造成的大破壞進行補償”。
1、外部原因:美蘇爭霸與對抗
相較德國而言,朝鮮半島分裂的起因有所不同,因素也更為復雜,既有內外因素,又有歷史因素。
三重因素的復合作用決定了半島分裂的長期性與統一的艱巨性。
從外部原因來看,朝鮮并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敗國,反而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支有力隊伍,最終還成功擊退了日本侵略者,那么它的分裂自然不可能是出于對戰敗國的懲罰,更多的是歸因于美蘇在遠東的特殊利益和冷戰對抗。
朝鮮半島地處東北亞“心臟”,自古便是海陸勢力的利益交匯點和碰撞要塞,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地緣戰略價值。
美蘇兩國自19世紀中后期便對朝鮮半島有所覬覦,冷戰時期則更不會漠然置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蘇兩國已逐漸貌合心離。戰爭結束后,兩大國基于各自的國家利益,在一些國際問題的處理方面更是出現了明顯分歧。
當時美國駐蘇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在致國務院電報第511號中指出:“我們必須為其他國家規劃并提出比過去我們提出的更為積極、更具建設性的世界圖景,僅僅敦促別國人民發展類似我國的政治程序是不夠的。許多國家正在尋求指導,如果我們不給予指導,俄國人肯定會給的。”
從中可以看到,美國已極力想與蘇聯爭奪勢力范圍,而朝鮮半島對于美國而言,是利益攸關的戰略重地。它不僅可以作為美國遏制蘇聯的“島嶼鎖鏈”的重要環節,還可以成為美國向亞洲大陸進攻的“前哨地”,甚至對于美國能否在東亞與蘇聯爭霸起著決定性作用。
因此,美國絕不允許蘇聯獨占整個朝鮮半島。1945年8月,蘇聯宣布對日作戰以后,迅速在朝鮮半島北部登陸并先后攻占了雄基港、羅津港以及平壤等重要城市。
當蘇聯紅軍由北向南持續推進之時,軍隊主力遠在琉球島的美國如坐針氈,隨即向蘇聯提出了以北緯38度線作為美、蘇兩國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方案;而斯大林出于以在朝鮮半島的讓步交換美國允諾蘇聯占領日本北海道和千島群島的政治考慮,也毫不猶豫地接受了美國的提議。
由此可見,美蘇兩國出于自身的利益所需,不顧朝鮮人民的意愿,擅自在半島上人為劃分出了一條分裂的“三八線”。
此后,美國為切實把朝鮮半島南部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又率先在南部支持李承晚成立單獨的政府。
蘇聯也緊隨其后,為保持對朝鮮半島局勢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以制約美國勢力,同時為將朝鮮作為蘇聯在遠東的一道屏障,支持和幫助朝鮮北方建立了單獨的政府,朝鮮半島的分裂從此被正式地固定了下來。
毫無疑問,美蘇兩國尤其是美國對此有著不可開脫的歷史責任。
2、內部原因:意識形態的對立
從內部原因來看,由于意識形態的對立與分裂,朝鮮半島內部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是南北分裂的又一不可忽略因素。
這顯然不同于德國在分裂之前,普遍推崇法西斯主義和服從領導的內在屬性。
在長期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光復運動中,因出身背景和政治意識等方面的差異,朝鮮內部黨派林立。
如李東輝等人的韓人社會黨,后來一部分人與俄國遠東局韓人部聯合,形成“上海派”,另一部分以伊爾庫茨克高麗部為中心,形成了“伊爾庫茨克派”;朝鮮國內以漢城的“火曜會”為中心又成立了“朝鮮”,后因內部派系紛爭和日帝的殘酷鎮壓而解散。
除此以外,還有李商在的“新干會”、李東寧的“韓國獨立黨”,金抖奉的“朝鮮獨立同盟”等政黨派系。
隨著局勢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金日成為首的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和以金九為首的臨時政府抗日武裝力量。
兩大派力量盡管初期具有一致的抗日目標,但對于解放后國家政治權利及發展策略問題的見解卻大相徑庭。
1936年5月,金日成于中國東北創立了祖國光復會,制定了頗具共產主義意識形態色彩的《祖國光復會十大綱領》,而受到美國與中國國民政府鼎力輔助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終極目標則是建立推行的獨立國家。
當日本宣布投降、蘇聯紅軍由北至南向半島進軍時,金日成隨之進入朝鮮半島,并在“三八”線以北地區建立了政權中心;與此同時,以蔣介石為靠山的金九和受美國扶植的李承晚也分別從中國和美國返回半島南部。
兩方回國后,由于意識形態的尖銳對立,始終未就半島的未來達成共識,乃至產生了一系列暴力沖突。
例如,1946年初南部地區右翼勢力即向北部地區派出了暗殺團以制造恐怖活動。對此,韓國學者樸明林曾評價道:“朝鮮半島內部的左右對立、南北間的國內冷戰比美蘇之間國際冷戰的展開速度更快,程度也更為激烈?!?/span>
與德國的情形不同,朝鮮半島內部的意識形態對立在分裂之前便已存在,兩大政治勢力集團為了使自身的權力基礎得到鞏固和加強,都寧愿以犧牲全民族對統一的強烈意愿為代價,而他們之間的敵對與斗爭,直接促成了朝鮮半島內部兩個意識形態截然對立、政治體系完全不同的政權。
3、歷史原因:日本的殖民統治
從歷史原因來看,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是造成朝韓分裂的罪魁禍首之一。這亦是與德國相區別的地方,畢竟后者并無被殖民的歷史。
1945年2月,日本在戰敗已成定局之際,深知從朝鮮半島的撤軍勢所必然,但考慮到若朝鮮半島獨立后成長為統一而又強大的國家,那自然會削弱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致使日本難以東山再起。
因而,在投降之前,日本便大幅變動了駐扎在朝鮮半島的軍隊部署,決定以北緯38度線為界限,南部的日軍劃歸大本營直屬的第十七軍指揮,北部的日軍則由關東軍統一領導。
以三八線南北分裂朝鮮半島的禍根由此埋下。不難發現,美國最終向蘇聯提議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分別接受以南日軍與以北日軍投降,實則與日本的“別有用心”不謀而合。
不僅如此,朝鮮自1910年被迫簽訂《韓日合并條約》,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之后,朝鮮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長期抗爭,隨之產生了多種不同意識形態指導下的抗日斗爭及相關的政治派別。
進而言之,日本的殖民統治造成了朝鮮內部的孤立和分散,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力量。
1945年日本突然投降后,本為朝鮮民族的獨立建國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但朝鮮的政治精英們長期倚靠外力,對于獨立建國并無完備成熟的預案,其內部也存在嚴重的分歧,連基本的共識都尚未形成,從而導致朝鮮本土出現了權力真空,這時美蘇的乘虛而入和勢力爭奪才導致了朝鮮半島的最終分裂。
因此,如果最初日本沒有對朝鮮實行殖民統治,就不會出現朝鮮的獨立問題;而如果沒有朝鮮的獨立問題,美蘇的三八線分治方案自然就無從產生,朝鮮也不會走向分裂。
謝謝觀賞,下篇我們從分裂過程來看,德國和朝鮮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