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祖國科技發展的作文_贊美祖國科技發達的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戰略基石。近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祖沖之號”問世,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運行,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下水,首架國產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5G移動通信技術率先實現規模化應用……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勇攀高峰、敢為人先,追求真理、嚴謹治學,淡泊名利、潛心研究,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甘為人梯、獎掖后學——這六個方面,構成了科學家精神的主要內涵,是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上寶貴的精神財富。
你所在的學校計劃舉辦以“踐行科學精神,助力復興之夢”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請你根據以上材料,結合自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以參賽者的身份寫一篇演講稿,展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導寫點評詳見《何老師教中高考作文》
本題題目核心詞是“科學精神”,我們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展開分析。“科學精神”是什么?首要的就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也可以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爭先精神,這是屬于青年學子的銳氣與勇氣;也可以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真精神,這是對青年學子的挑戰與磨礪。為什么要踐行“科學精神”?從個體層面,青年學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踐行“科學精神”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懂得合作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從國家層面,中國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革,而科學精神可以提供理性和實證的方法,是推動國家發展的內在動力。如何踐行“科學精神”呢?培養創新意識,提高科學素質,勇于實踐探索,善于合作交流,關注社會發展,培養人文精神等等。我們可以基于自己的興趣或優勢,聚焦其中更能引發自己感想,讓自己“有話可說”的點進行立意,比如:
①胸懷家國,求先創新,發揚科學精神,托起民族復興
②學以求真,實干求精,以青年之我,續寫科學榮光
③沉潛鉆研,協作行遠,助力科技強國
微塵化鯤鵬,展翼助復興
文/一考生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微塵化鯤鵬,展翼助復興”。
在上周,我們每個班都觀看了“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典禮。這個“年度精神史詩”,讓我們熱淚盈眶,也讓我們深思,我們該怎樣貢獻自己的力量,助力國家的發展?國家發展的動力在于科技,科技的進步取決于人才,人才的心中要有信仰——哪怕我渺如微塵,也愿試化鯤鵬!過去的榮耀,我們不曾參與;未來的建設,一定要有我們的貢獻。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中,有6位都直接與科技領域的創新發展密切相關,為國鑄盾的錢七虎,普及科學的銀發知播,致力糧食增產的徐淙祥……都通過科技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國之興,民之富,系于科技。“卡脖子清單”上,元器件,大型工業軟件,高端機械制造赫然在列。青年學子應胸懷家國,應國之所需。同學們,即將填報高考志愿的我們,若能結合自身特長和國家發展之需,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戰略之中,將是何其榮幸!
“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在沒有任何先例的情況下,致力于菌草技術研究,讓“中國草”惠及世界農人;電動汽車研究先驅陳清泉,在新能源賽道馳騁四十多年,讓中國制造車轍遍布世界……或許有同學會說,像他們一樣,勇攀高峰,敢為人先,對當下的我們而言,太過宏偉。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把眼光投向在科研工作中進行孜孜矻矻的探索,從而取得突破的科學家背后,就會發現,科學精神的內涵,映射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其實就是始終保有一份好奇心和探索欲。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又怎會有創新與突破的動力呢?然而當下,卻有許多青年任由本應彭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淹沒在不求有為的“佛系”觀念之中,在大好的年華里穩穩“躺平”,何其令人痛心!
屠呦呦將實驗篩選與中醫方劑融合,找到治療瘧疾青蒿素;厲以寧將經濟學理論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給中國經濟把脈、為改革開放理論奠基……顯而易見的是,科學精神,不光在科技研究領域需要,社會各個領域的研究都需要。而要想實現創新與突破,就要從打破學科知識壁壘做起,培養跨學科意識,將所學融會貫通,在探索實踐中收獲新知。對于終將肩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我們而言,何嘗不是如此呢?
情感上的感動,要轉化為行為上的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為國之復興助力。讓我們培養科學精神,踐行科學精神,在挖掘生命厚度的同時,延展生命的寬度吧!若能懷家國,添勇毅;迎挑戰,為人先;拓眼界,應時而學,定能裨補闕漏,增益不能,有所廣益,從而創新突破!
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題大做”容易,而“大題小做”卻很難。面對“踐行科學精神,助力復興之夢”這個大題目,作者很巧妙地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作為切入點,然后圍繞青年的人生方向和職業選擇展開,采用遞進結構,層層深入,有理有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既融合了演講的口語和作文的書面語的特點,感情充沛,氣盛言宜;同時,還兼顧了國家發展之“大”和個人行為之“小”的轉化關系,邏輯嚴密,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