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千里造句一年級-日行千里造句子
每天五分鐘,積累豐富知識,益智健腦練口才。
【成語】 不甚了了
【拼音】bù shèn liǎo liǎo
【釋義】甚:很;了了:明白。不很明白,不很懂。
【出處】
宋·洪邁《夷堅丁志·黃州野人》:“百計羅絡,因結繩置垅間而獲焉。初不甚了了,養之數日,始能言,乃實人也。”
解釋:千方百計設計陷阱取抓他(野人)都沒抓到,后來在地里用繩子結了環的陷阱抓到了他。剛開始對他(野人)不是很了解,關起來養了幾天后。發現野人能說話,原來他(野人)根本就不是野人,是個真人。
【示例】
《北齊書·永安王浚傳》:“ 文宣 末年多酒, 浚 謂親近曰:‘二兄舊來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識解頓進。’”
宋·洪邁《夷堅丁志·黃州野人》:“初不甚了了,養之數日,始能言,乃實人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聞閣上有人絮語,似是論詩,竊訝此間少文士,那得有此,因諦聽之,終不甚了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七回:“我回家去了三年,外面的事情,不甚了了。”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五:“過去,眼里就象長了白翳,看人看事總是影影綽綽,不甚了了。”
【造句】
每道題我們都要弄清楚弄透徹,如果只是不甚了了的弄懂,其實就只是表面弄懂。下次遇到稍加變化的題目就又不會了。
【近義詞】霧里看花 茫然不解 不知所以
【反義詞】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一目了然 心領神會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一個名人叫做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東漢末年開創“‘以氣為主’寫文章”風氣的重要文學家。孔融是孔子二十代裔孫。然而,他在漢末受到尊崇,卻并非因為他是“圣裔”,主要還是他自幼的聰悟及過人的膽識,形成了他逐日增高的聲譽。
在孔融10歲的時候,隨父孔宙一起來到洛陽。當時河南的太守李膺名聲很大,許多的文人墨客都想拜見李膺,與他交流交流。但是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其他人李膺不會輕易接見。孔融很想一睹當時名士派領袖李膺的風采。
有一天,孔融來到李膺的府門前,想進去拜見一下太守李膺。可是李府門庭森嚴,侍衛眾多。恐怕輕易不好見到李膺。僅有10歲孔融靈機一動,于是對這李府的守門人說:“我是你們李大人的親戚,快讓我進去。”守門人一聽是老爺的親戚,不敢怠慢。于是守門人陪送他去見李膺。
李膺正在書房與陳韙談論事情,聽到說有親戚來,出來定晴一看,根本就不認識眼前的這個10歲的小“親戚”。于是李膺問:“你是我的什么親戚?我怎么不認識你呀。”
孔融不緊不慢的回答道:“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姓李名耳,老子名字叫李耳)很有交情。這不就說明我和你也是世交嗎?”李膺見孔融這樣回答,哈哈大笑起來:說的在理。李膺的賓客們見眼前這個年僅10歲的小孩子才思敏捷,很善于講話,紛紛感到驚奇。但是只有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僅僅小時候比較聰明,長大了就未必聰明了。小時了了: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后定有作為。用法:作謂語。指人少年時聰明。)
孔融立刻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接陳韙的話,暗諷陳韙小時偶聰明,但是大了就很平庸。)窘得陳韙半天說不出話來。后來孔融長大后,做過北海相等大官,是歷史著名的人物。
【成語接龍】
不甚了了 ? 了無懼色 ? 色膽迷天 ? 天不絕人 ? 人面鬼心 ? 心懸兩地 ? 地地道道 ? 道學先生 ? 生知安行 ? 行不副言 ? 言不逮意 ? 意氣用事 ? 事敗垂成 ? 成仁取義 ? 義海恩山 ? 山間林下 ? 下氣怡聲 ? 聲色犬馬 ? 馬上房子 ? 子曰詩云 ? 云龍魚水 ? 水中捉月 ? 月暈主風 ? 風風雨雨 ? 雨散風流 ? 流里流氣 ? 氣吞湖海 ? 海岱清士 ? 士死知己 ? 己溺己饑 ? 饑不暇食 ? 食不餬口 ? 口角風情 ? 情同手足 ? 足不出門 ? 門戶之見 ? 見危致命 ? 命世之才 ? 才氣超然 ? 然荻讀書 ? 書香世家 ? 家累千金 ? 金華殿語 ? 語重心長 ? 長天老日 ? 日行千里 ? 里通外國 ? 國難當頭 ? 頭面人物 ? 物是人非 ? 非昔是今 ? 今生今世 ? 世人皆知 ? 知人之明 ? 明若觀火 ? 火燭銀花 ? 花光柳影 ? 影形不離 ? 離世絕俗 ? 俗下文字 ? 字字珠玉?
?請來挑戰“了”字開頭的成語接龍吧!
我在評論區等你喲~
【看圖猜成語】
根據下列圖片提供的信息,分別猜出成語。
1.
2.
3.
4.
5.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好吧,機智的小伙伴,
是不是都猜出來啦?
我在評論區等你呀~
本期參考答案:
1.震耳欲聾。2.入木三分。
3.口出狂言。4.背道而馳。5.大庭廣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