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人的職業規劃(財務人職業發展規劃)
做財稅久了,經常有會計小伙伴來問:
“翅兒老師,在今天,作為一名普通會計,究竟還有沒有出路?有沒有發展前景呢?”
“翅兒老師,我感覺遇到職業瓶頸了,接下來我該怎么做?“
“翅兒老師,我太迷茫了,到底該怎么做職業規劃呢?“
要回答好這些個問題并不容易,因為大家對于一份職業的好壞評價總有自己的標準。
職業規劃這件事啊,每個人都不相同,翅兒認為,這還得看一個人對自己的自信程度,和格局大小。
01
什么叫自信程度?
簡而言之就是,你覺得你是不是能干大事的人?
如果你想了半天,覺得我好像這輩子跟著誰混混,能吃口飯就挺好的,我也沒什么大期待。
那你職業規劃的時間單位就相對會小一些,看得也比較短一些些,能抓住什么就抓住什么。
但如果你對自己能力和未來成就的自信足夠大,那你就要下一盤大棋,以更長的時間軸來思考職業規劃的問題。
所以,作為你的自信程度和格局大小,決定了你職業規劃的大邏輯。
聽上去可能有點抽象,我舉個例子。
咱們學苑有一位財務小伙伴,現在已經50+歲了,在企業辦理了內退,然后也報名了咱們的講師計劃,開始了自己的財稅創業。
試想如果等到她60+,開始回顧自己的歷史,知道自己在50多歲的時候創立了一家年收入500萬的公司。
那么她如果提前知道了這件事,再回到18歲她會干什么呢?
她可能會想,我在50歲的時候要成就一個500萬的公司,但我其實可以成就1000萬的。我當時最缺的是什么呢?
我最缺的是財稅實操和管理的基礎,很多事情我不扎實。
所以這個時候她可能會干什么?
她可能會不顧一切的在這條目的之路上狂奔,努力夯實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或者提前為轉型財稅講師作準備吧。
雖然成為財稅講師在當時可能還不夠起眼,但他心中有夢,因為他知道自己在50多歲的時候就能賺500萬了。
于是,在大學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他就會去找相對應的工作,會從基層做起,會有目的的做任何事情。他接下來走的每一步,都是為了積累50歲時所需要的能力,雖然可能并不賺錢。
所以你看,她為什么能有這么大的定力?
是因為他自信,她在50多歲的時一年能賺500萬,這種自信來自于什么?
來自于她看到了歷史。
那么,當你站在18歲的節點,如果讓自己來導演這一生,你覺得自己能在50歲,40歲,30歲的時候做些什么?
你的格局越大,你就會做更長期主義的規劃。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經常有同學過來問,老師,你看我這樣一個普通會計人可以成為財稅講師嗎?
了解到他的情況之后,一般比較合適的,或者稍微有優勢的,我都會說當然可以。
但是,大多數財務小伙伴都是不自信的,所以后來我開始有點轉變了。
再有人來問我的話,我還是會根據他的情況來回答,但是主要還是看他自己的自信和決心。
所以,你對自己的未來能有多大的信心,這決定了你用多大的格局來做自己的職業規劃。
02
在今天的商業社會中,要掙很多錢當然不容易,但是沒有任何收入讓自己餓死也沒那么容易。
關于財會人的職業規劃,如果讓我給出一個通用的建議,那就是:
千萬不要去做那種為了不餓死多掙點錢,但是對長遠沒有幫助的事情。
具體來說,就是把自己的時間賣掉之后,卻沒有一點點的成長事情。
比如我問你,財務工作是什么?
你可能會說,就是利用各項會計工具及時處理公司的各項經濟業務。
如果你這樣理解的話,那么你將一直陷在繁雜的報表和數字之中。
翅兒接觸的很多財務小伙伴,大多數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只是看到單一的因素,比如剛才問到的對于財務工作的理解,如果你僅僅將其鎖定在專業之內,那么你的數據核對再精準、報表做的再漂亮,也很難獲得好的機會和成長。
換句話說吧,也就是,你還是需要要去選擇提升自己的認知,開闊自己的思維,做可以拿兩份或多份收入的工作。
第一份收入,是你的工資。
第二份收入,是你的能力、資歷和成長。
我經常說一句話,不要太在意自己30歲前的收入。
每個人都是一只能下金蛋的鵝,把這只鵝養大養胖,就是所謂的成長。
當我們還是一個財會新人時,選擇更重要的職位,承擔更多的風險和責任,獲得更多的成長,比收入本身重要的多。
成功了,你會有所收獲。即使失敗,你什么也不會失去,你依然年輕。
35歲之后,你終究會發現,之前為了7000塊和7500塊的工資,憤憤然從一家公司跳槽到另一家公司,甚至不惜撕破臉皮,是多么愚蠢的行為。
在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公司,跟一個值得跟的老板,和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所獲得的價值遠遠超過這500塊錢,遠遠超出10000塊和15000塊的差異。
在年輕時,把成長當作最大的收入。
聽上去是一句陳詞濫調,但這是最大的耐心和智慧。
如果沒有第一份收入的積累,你其實永遠不可能獲得第二份收入的增加。
03
關于財會人的職業規劃,如果拉出一個時間軸,一個人在25-35,35-45,45-55這三個人生階段,掙錢方法大體上是有規律的。
在這個時代,會計人應該如何正確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呢?我覺得分為“向內看”和“向外看”兩個部分。
在25-35這個階段,是拼體力和智力的階段。要“向內看”,看自己。
我自己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就是拼命加班。為什么?
因為我要靠體力去換取經驗的增長、能力的增長,和資源的增長。
在這一階段,作為會計人,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能力優勢,比如說你在數據分析方面非常厲害,或者你的報表做的非常好,又或者你的外在關系非常好,這些都可以是你職業發展的“護城河”。
找到你的職業優勢后,再去圍繞優勢建立專業能力的壁壘。
到了35-45的階段,是拼智力和資源的階段。“向內看和向外看”相結合。
這個時候,你去和25歲的年輕人拼體力,你已經拼不過了。
但是,你擁有年輕人沒有的經驗和資源,以及對事情的判斷力。
所以這個階段,你靠智力和資源掙錢。
也就是你既需要“向內看”,更需要“向外看”,找到適合自己的事情是一個過程,并且很多時候你適合干的也不止一件事,可能有很多事,千萬不要給自己設限、貼標簽。
到了45-55的階段,是拼人脈和資本的階段。“向外看”,看外部世界。
這個時候,你經驗積累的速度開始放慢了,你的知識結構也開始穩定了,你的智商其實也慢慢衰弱了。
但你已經積累了很多的人脈,也積累了不錯的資本。
所以這個階段,你靠人脈和資本掙錢。
你要向外看,看整個職場和時代趨勢,找到自己能力提升的發力點,這樣給你一根杠桿,你就能撬動“地球“~
這就是職業生涯規劃的3個階段。
所以你看,當你有足夠的自信和更大的格局,你會發現,你的職業生涯是以30年為單位來做規劃的。
04
最后,翅兒想問的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
如果你打算好了深耕財會行業,那如何能讓自己在財務行業中“脫穎而出”呢?
很多財務小伙伴會說,好好努力工作唄。
聽到這里,翅兒還是那句話:請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記住了,關于職業規劃,當你有足夠的自信和更大的格局,你就應以十年為單位來做職業規劃。
因為人通常會高估一年所能做的事情,而低估了10年、20年、30年所能做的事情。
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