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帶v12標志,奔馳v12立標
奔馳的V12發動機可以說是久負盛名,1987年寶馬發布了一款代號M70的V12發動機,成為第一個量產V12引擎的德國車企
同為德系的奔馳自然也不甘落后,經過幾年的研發,在1991年推出了代號W140的第七代奔馳S級,并為此開發了代號M120的V12發動機,最大馬力402Ps,最大扭矩580Nm
當時的寶馬M70的最大馬力只有295匹/5200轉,完全不是奔馳的對手
1998年奔馳對M120進行了升級,發布了M137發動機,排量從6.0L縮小到了5.8L,氣門結構從雙凸輪軸改成了單凸輪軸,并且引入了單缸三氣門的設計
這種“單凸輪+三氣門”的經典設計一直延續至今,從后來的M275、M277,再到現在的M279都是如此
如今奔馳最新的V12發動機,還是在2012年發布的M279,雖然已經過去了10年之久,但是依然有很多非常個性的設計
比如三氣門的設計,最早的發動機氣缸都是2個氣門,一個負責進氣,一個負責排氣
隨著技術的進步,目前常規的設計都是“單缸4氣門”,可以獲得更大的進氣量和換氣效率
但是奔馳的V12發動機每個氣缸有2個進氣門,保證進氣充足,1個大口徑的排氣門,滿足排氣的同時,可以降低傳熱損失
實際上這種三氣門的設計效果遠不如四氣門,但是隨著大排量機型的消亡,奔馳也沒有心思重新設計發動機結構,不如直接沿用了之前的技術
奔馳的V12還有一個比較奇葩的地方,就是采用了被很多車企淘汰的單凸輪軸氣門控制技術,利用一根凸輪軸同時控制3個氣門
雖然在結構上更加簡單,但是當需要使用VVT可變氣門正時的時候,單凸輪軸根本無法完成氣門的分別控制
而雙凸輪軸則可以一個控制進氣,一個控制排氣,完全匹配可變氣門正時技術,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根據汽車的駕駛場景、發動機的運行工況,延遲或者提前氣門的開閉時間,或者控制氣門的開啟角度,讓發動機在需要大馬力時,增加進氣量,溫柔駕駛的時候,又可以盡可能減少燃油的噴射量
但是對于頂級的V12發動機來說,油耗似乎根本不重要
除了三氣門和單凸輪軸,奔馳還給這臺V12配備了雙火花塞系統,每個氣缸的排氣門兩側各有1個火花塞,總共有24個火花塞
奔馳還為此開發了復雜的控制系統,可以通過ECU靈活控制火花塞的點火間隔時間,讓每個氣缸的點火燃燒效率大幅提升,對于降低爆震、提升發動機性能非常有利
但是這種設計,也會讓后期維修保養的成本大幅提高
奔馳的V12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就是采用了歧管噴射技術,并不是奔馳不想采用缸內直噴,而是3個氣門加上2個火花塞的設計,已經無法再布置用于直噴的噴油嘴
沒有了高壓油泵和直噴的噴油嘴,反而讓發動機的噪音更低,成了奔馳V12的優勢之一
總得來說,奔馳的V12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傳統”,當下熱門的發動機技術幾乎一個都沒有,但是三氣門、單凸輪、雙點火的設計,還是讓它成為奔馳V12的標簽
隨著M256直列6缸發動機的出現,奔馳僅僅在邁巴赫S級上保留了V12,未來也幾乎不可能再進行技術升級,畢竟V12的離開也是早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