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最新
【教學目標】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鑒賞能力。
3、背誦全詞。
【教學過程】
古來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臨送目,憑高覽勝,必生萬端感慨: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顯示英雄氣概;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感嘆時運不濟;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感嘆宇宙之遼闊,人生之苦短。日月的變遷,家園的憂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頭,奔赴筆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輝的詩章。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一詞同樣以其境界的開闊、氣勢的恢弘令吟賞者嘆為觀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首詩歌,感受偉人的豪情壯志。
詞:興起于唐,盛行于宋,配樂歌唱,句式不齊,也稱長短句。
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詞牌: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的區別,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 如沁園春是詞牌,長沙是標題。
詞的分類:
①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0字以上)。一首詞有的分段,詞中稱為片、闋、疊。單調詞不分段;雙調詞分兩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疊四疊即三段或四段,較少見。
②按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作品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wǔ sà]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國共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態勢,但是國家領導權的問題尚未確定。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重游了他在長沙讀書時常去的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景,回憶起年少求學及領導革命斗爭的經歷,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詞。
1、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點評,教師補充,明確字音、節奏、語氣輕重緩急。)
2、結合劃分節奏,聽康輝、方明朗誦。
3、結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思路。
思考:本詞上下兩闋各寫了什么內容,分別是用哪個字領起的,用一句話概括上下兩闕的內容。
【明確】上闋寫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闋追憶了同學時光,抒寫了胸襟和抱負。分別由“看”“憶”字領起。
1、開頭三句的正常語序是怎樣的?
【明確】正常語序為——寒秋,(詩人)獨立(于)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里將“獨立”置前,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發種種想象與聯想: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閑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隱逸,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超脫,那么詩人“獨立”橘子洲頭,又要表達怎樣的情思呢?
2、詩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確】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
這些名詞就是意象,什么是意象呢?
引入意象:1.“意象”,是指詩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人。
2.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是客觀景物。
3.意象通常是一個詞、一個短語。
注意:不是所有的客觀事物都是意象,只有代表著一定思想感情的物象才叫意象。
意境: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體的;意境是一種境界和氛圍,它通過意象或意象的組合表現出來,是要體悟的,抽象的。
意境考點及變式:1、這首詩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這些景物營造了什么樣的氛圍?
3、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常見意境特點舉例:雄渾壯闊 蒼茫悲涼 閑適恬淡 清新明麗 高遠深邃 悲涼哀傷
淡雅幽遠 蕭疏凄寂
3、在本文中,詩人是如何描寫這些景物的?
(1)遠近結合,俯仰結合,動靜結合。
(2)煉字傳神。“萬”字,寫出當地山峰之多。“遍”字,寫出紅的范圍之廣。“層”字,表現樹林之多。“染”字,用擬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層層的楓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樣,景色十分壯美,寫出秋深濃。“漫”字,畫出湘江水勢之盛,似有滿溢之感。“透”字,畫出江水碧綠清澈之狀。
“百”字,形容船只之多。“爭”字,畫出爭先恐后的熱烈場面。“擊”字,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在空中矯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飛翔的姿態。“翔”字,活畫出魚在水中自由自在、輕快活潑地游動的神態。
4、上闋中的意象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描繪了一幅(色彩絢爛、生機勃勃、壯麗開闊 )湘江秋景圖。
5、面對如此的湘江秋景,詩人心情怎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是什么?表達了詞人怎么樣的感情?
“悵”---失意,不暢快。這蒼茫大地的盛衰浮沉,該由誰來主宰呢? “主沉浮”在這里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質是詞人進入深沉的歷史思索,提出革命領導權的問題。
抒寫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上闋小結:上闕主要寫景,寫眼前之景。描繪了絢麗的生機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精神,然后自然地提出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1、下闋由哪個字領起?詞的下闕塑造了怎樣的少年形象(可用原句回答)?表現出早期革命青年具有怎樣的風貌與氣概?
【明確】同學少年,風華正茂:點明革命者的年齡氣質及相互關系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青年們的精神狀態:意氣奔放,奮發有為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同學們的戰斗行動:評論國家大事;寫文章針砭時弊;蔑視大官僚,大軍閥。
幾句話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
2、最后三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怎樣理解?
①不是單純的記敘中流擊水一事,而是對這群敢于“中流擊水” 、能夠“浪遏飛舟”的青年的贊揚、肯定。
②表現作者對于青年一代主宰國家命運前途的自信與樂觀的革命情懷,也體現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豪情壯志。
下闋小結:主宰國家命運的,應當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下闕追憶往事,借事抒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闋的問題。主宰國家命運的,應該是 “糞土當年萬戶侯”的少年 。
3、引申討論:“秋天”在詩詞中常常充滿了肅殺、感傷的情調,本詩為什么沒有?
這與一個人的氣度、胸襟、性格、身份有關。他不是一介普通書生,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的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所以他的詩詞充滿豪情壯志。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文人(見落花而流淚,見流水而長嘆),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情壯志。
4、思考討論:為什么要把這篇作文放在第一課?
背誦默寫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