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辛亥革命爆發幾十周年
極目新聞記者 趙貝
攝影記者 黃士峰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座談會現場
110年前的壯舉,依舊回響在110年后的“英雄城市”。2021年10月9日,湖北省暨武漢市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座談會在武昌舉行。
與會代表暢談辛亥革命的現代意義——“所有偉大事業都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楚人‘敢為天下先’的品質促進了首義成功”“不是武漢選擇了歷史,而是歷史選擇了武漢”。
緬懷革命先驅的卓越功勛
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王紅玲發言
“武昌首義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國成立以來,始終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湖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湖北省委員會主委王紅玲說,歷史充分證明,中國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美好愿景正在變成現實。
楊智發言
湖北省政協常委、武漢市政協主席楊智表示,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承辛亥革命的光榮傳統,弘揚首義精神,推動湖北武漢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盧綱發言
“110年前,我們的先輩以‘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干出了一番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大事業,給我們留下了如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奉獻犧牲的英雄氣概等無比珍貴的精神遺產。”辛亥革命志士后裔、湖北省政協委員盧綱說,“110年后,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辛亥革命精神傳承好、發揚好。值得告慰先輩仁人志士的是,經過中國領導中國人民百年奮斗,我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弘揚首義精神再造“英雄湖北”
辛亥革命110年的歷史啟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是最根本的問題,必須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
熊召政發言
“英雄,這是一個多么閃光的字眼。什么叫英雄?就是別人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們能挺身而出;別人安于現狀的時候,他們能奮勇前進。”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熊召政說:“不是武漢選擇了歷史,而是歷史選擇了武漢。楚人的行動遠勝于思想,武昌首義,我們率先垂范;武漢封城,我們再次率先垂范;疫后重振,我們再一次率先垂范。率先垂范,就是敢為天下先。”
熊召政認為,荊楚兒女敢于這樣做,首先不是思想的勝利,而是行動的勝利。“所有偉大的事業,都是干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武昌首義證明了這一點,湖北抗疫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楊智說:“武昌首義是湖北的光榮、是武漢的驕傲與自豪。無數荊楚兒女用生命和鮮血鑄就了流芳百世、彪炳史冊的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百余年來,偉大的首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荊楚兒女前赴后繼,用奮斗和汗水將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對武漢的殷切期望逐步變為現實。”
講好首義故事,助力湖北發展
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
張繼才發言
“學術界要深化辛亥革命史研究,充分發揮資政育人作用,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應有的貢獻。”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黨委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繼才說,湖北辛亥革命人文精神深刻,開展湖北辛亥革命史研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內容豐富的辛亥革命史,是湖北建成支點的寶貴歷史資源,內涵深刻的辛亥革命史,是湖北建成支點的有益歷史鏡鑒,價值獨特的辛亥革命史,是湖北建成支點的強大精神動力。
曹波發言
辛亥革命博物館館長曹波表示,首義文化不僅是武漢城市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武漢人民的集體記憶,以敢為人先為特質的首義精神已經融入武漢的城市精神,成為武漢的城市榮譽和城市驕傲。保護好、利用好、傳播好首義文化,是每一名武漢文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與使命。
發展是最好的紀念,行動是最好的傳承。作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興建的專題博物館,辛亥革命博物館肩負光榮使命,十年來圍繞挖掘、利用首義文化資源和激發社會各屆參與首義文化傳承事業,做了一系列工作。武漢市也將著力打造辛亥革命文化保護、展覽展示和學術研究中心。
“創造性是武漢這座城市的傳統,知難而進是這座城市寶貴的品格。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的考驗卻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熊召政說,“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際,讓我們繼續大力弘揚‘敢為天下先’的荊楚精神!”
?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