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設計任務完成情況怎么寫_課程設計任務安排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后,國家課程校本化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但校本化什么,怎樣校本化,卻需要學校管理者認真審視并積極探索。筆者所在的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陶行知先生曾考察其前身之一的開原鄉立第一小學,并寫下了《無錫小學之新生命》一文,高度贊譽學校為“無錫小學之新生命,中國教育之新希望”。此文一直鼓舞著育紅人且思且行,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的實踐落地。
校本化課程內容。如何深度實現課程校本化?需要基于國家課程,將相關內容借助學校原有的特色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可以是學科內的,也可以是跨學科的,從而融創更適合學校、適切學生的課程內容。也就是說,學校需要依據新課標提出的目標與要求,將課程內容變為學生的學習內容,立足學習者的發展需要,基于學校的實際情況,尋找適切學生學習、易于操作的學習內容,從而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便于學生了解、實踐與學習。
育紅小學基于百多年來鑄就與堅守的“為公益民”學生品格教育這一核心價值觀,充分利用德育課程,尤其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其中與公益品格教育密切相關的課程內容作為專題,進行系列主題單元式的校本化建構,通過重置單元教學目標、重組單元學習板塊、重設單元學習任務及評價,形成了公益品格教育的系列課程內容。這樣的校本化課程內容建構,不僅能夠觀照到國家課程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而且能夠更好地觀照到學生公益品格培養過程中的現實生活與真實成長;不僅豐富了國家課程的內容,更提高了國家課程的實施質量。
校本化課堂教學。每個學生在學習上往往有自己的優缺點和不同的起點、理解力與領悟力,有的可以很快理解數學概念,卻對外語的語法規則“轉不過彎”,有的對知識的掌握吸收很快,但動手操作“丟三落四”,因此學校就需要搭建平臺,針對不同特點、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法及學習途徑,或小組學習,或自主學習,或體驗式學習,或探究式學習,從而將國家課程中核心素養的培育通過學生感興趣或擅長的學習方式來達成。
育紅小學的課堂教學在傳承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小先生制”的基礎上,充分認識學生作為一名學習者的角色地位,積極創建“現代小先生制”學習制度。學校形成了以“自學自教——自主獨學,先學先思,嘗試建構;互學互教——小組研學,善學善思,完善建構;群學群教——全班共學,深學深思,深化建構”為基本樣態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催生了表現類——做做演示“怎么做”、探究類——說說思路“為什么”、聯想類——舉舉例子“有什么”、思辨類——擺擺觀點“怎么樣”等典型學習方式,實現了課堂學習的差異互補,人人參與,主動合作,互動相長,學習共生。
校本化學習工具。方法不對,努力白費;方法用對,重在工具。因此,在用對學習方式的同時,學校要校本化地研究設計學生的學習工具,特別是指引學生使用合理的思維工具來學習。語文新課標中提出學生應“學習記筆記、列大綱、寫腳本、畫思維導圖等整理和呈現信息的方法”。記筆記、列大綱、寫腳本、畫思維導圖,這些都是學生梳理信息、整理思路的方法,而“畫思維導圖”更是一種最典型的強大的思維工具。
當然,思維工具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習的要求有著不同的外顯形式。比如育紅小學在科學學科中特別注重使用“自然筆記”,以便提高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在數學學科中特別注重“線段圖”等學習工具的使用,便于學生發現數量關系;在文學閱讀課程中特別注重使用“情節折線圖”,便于學生梳理復雜的線索和把握人物的形象;在德育課程中特別注重“手賬本”學習工具的使用,便于學生產生內心的自省對話。
校本化學習空間。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學校管理者、教師必須將學校空間賦能兒童學習,創設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校環境。通過豐富多元的非正式學習空間,讓學生與真實世界聯結,與真實世界對話,通過創設開放的情境,支持學生直觀、具體地觀察、體驗、探究、交流、分享等,并通過與正式學習空間的結合,實現學習空間的延展。本著“學為中心”,加強學校學習空間建設,讓空間情境承載起文教功能,使學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聽到的、觸摸到的、體驗到的以及創造的過程成為以文化人、體驗成長的過程。此外,學校虛擬學習空間也是重要的陣地,要通過技術賦能的虛擬學習空間這一新型學習空間的建設,使學生擁有更豐富的資源與工具,也為教師能夠關注每名學生的學習提供可能。
校本化學習資源。如果說上文說的“學習空間”是為學生提供在校的學習資源的話,那加強校外學生學習資源建設也是學校落實新課標重要的一環。學校要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加強與外界各類可用可行的資源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靈活多樣地實施柔性引資引源,共建共享,創設更多可能的學習場域,建設更為多元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以彌補學校學習資源、學習空間建設不足的問題。可以是勞動教育方面的,比如木工建模、花卉園藝、中草藥種植與使用、非遺文化傳承;也可以是科技科學教育的,比如海洋世界、深空探索、編程建模、AR/VR虛擬體驗等。
校本化學習評價。要問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閉環在哪里,那一定是國家課程校本化的評價方式。作為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路徑中的關鍵一環——學習評價是終點,也是起點,因此,做好校本化的評價方式需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基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既要有終結性的評價,也要有過程性的評價,既能夠有增值性的評價,也能夠有考慮到學生現狀的表現性評價等等。通過這種評價方式的改革,讓學生在成長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評價支點,找到自己不斷成長的方向。
(作者系江蘇省無錫市育紅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9月06日第6版
作者:尤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