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心理健康培訓收獲和感悟;學生心理健康培訓內容
近期的刷到一條視頻,著名的NLP大師李中瑩先生說:“家庭關系好是最好的心理咨詢”,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的孩子不會出現身心健康問題。
關于這一點我深以為然,近期接觸的很多的案例,有80%是青少年兒童,在很多的個案中,我們發現只要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有所調整、改變,孩子身上立刻會有肉眼可見的變化。
印象比較深的一位媽媽,我可能對她有些負移情。在這次咨詢中,幫助她和孩子在首訪一共進行了2個小時。其中有近一半是在調整媽媽的思維認知,幫她認識到自己某些言行對孩子意味著什么?
經孩子反饋目前她的狀態特別不想在學校待。唯一讓她覺得松一口氣的是帶上手機去學校,只是在不影響一切學習和休息的情況下,偶爾拿出來找朋友聊一下,就能感覺到這一天沒那么難熬了。
但就是這樣一點點的小心思,被媽媽限制的死死的,晚上一遍遍的打電話看看女兒有沒有睡,向老師報告了孩子違規帶手機的事,結果老師在班會上通告,孩子 一下受不了了,只能用休學來保護自己避免狀態進一步惡化。
從媽媽的口中講的孩子就是矯情,從小嬌生慣養,一直在對孩子的厭學情緒和行為進行各種圍追堵截。
孩子聽到這樣的話開始拒絕溝通,還是在我的一再勸解下,才又和母親坐到一起。
我試圖喚起媽媽的母性溫柔、慈愛,讓她看到自己的一些行為對孩子可能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可能是厭學情緒行為背后的推手。
接著,在咨詢的最后,希望能達成兩種協商,孩子這邊定期做心理輔導,帶著難受不舒服上學,可以暫時先用手機緩解自己的情緒,但要注意保護好自己,帶到學校可能違規,因此要慎重,以避免帶來其他的問題隱患。
媽媽這邊做出兩個調整,一是充分的信任孩子,不要一遍又一遍的打電話確定是否關機,除非有證據證明這一點,二是給孩子暫時使用手機的自由,等她狀況好一些再協商解決,不讓使用手機影響到自己的學業。
從兩個方面的調整將我們共同的目標是改變學習這件事對孩子帶來的壓力和不舒服,舒服的在學校待住待好。等孩子這方面好起來,再協商新的咨詢目標。
可媽媽在這里總是有很多的但是,不肯放棄控制的理由,我有一些負移情,用情緒化的憤怒語氣提高音量,告訴她:“規則是人定的,我們要看到孩子內心經歷著什么,這可能是她唯一舒緩自己情緒的方式,有什么不可以。“媽媽有點震驚,這才態度軟了下來,預約了下次的時間。
本來教育做好了,心理問題的人會越來越少。有心理問題的人越來越多,證明教育環境越來越不好了。
前段時間,一位資深的出版人周筠在微博發了一條信息,引得許多網友圍觀熱議。
其實厭學的發生率逐年攀高,幾乎每個學校都能有大比例的學生產生了厭學、抑郁或者輕生念頭。
但是真的原因是孩子們,通過咨詢分析發現,問題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身上。
比如,很多成年人總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我以為他們都很幸福,想要什么有什么,吃穿用度都不用愁。
然而過度的關注物質層面的豐富,卻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面向,那就是孩子可能內心沖突和生態和諧,在這個家庭是受到破壞的。
于是父母給的物質滿足越多,相較之下精神就越匱乏。就變成了我需要一個蘋果,你卻給了我一筐的梨。孩子們會覺得父母眼中的什么都不缺,是他心里的什么都沒有。
學習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當學習已經變成 了一種壓力和任務,學習慢慢變成了功利性的事情,內卷的可怕時,離生活逐漸脫離。
在我們的咨詢中,很多父母把孩子帶來之后,聊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感覺到孩子父母的焦慮:生存焦慮和面子問題。
當這些過度與學習本身無關的東西進來時,會破壞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最終成了學習的負擔和障礙。
請各位父母、老師警醒一下,收回各自的期望,把學習這條船掌舵權交到孩子手里。讓他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生活負責、人生負責。
讓每位孩子都能由心而發按需發展,自在生長,尊重學習的客觀規律學習,就如同尊重植物的生長一樣,我們該施肥施肥,該澆水澆水,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過程和節奏成長!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