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8歲兒童心理健康標準
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全國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癥狀的總體比例超過24%,且隨著年級升高而上升。具體來說,小學階段兒童抑郁檢出率約為10%,初中階段兒童抑郁檢出率約為30%,高中階段兒童抑郁檢出率約為40%。雖然抑郁癥狀并不等同于抑郁癥,但抑郁癥狀是抑郁癥的前兆,如果兒童出現抑郁癥狀,家長和教師應該及時關注并尋求專業幫助。
此外,其他報告和研究也指出,中國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包括自卑、抑郁、焦慮、厭學、自我傷害等,這些問題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其中,自卑心理表現為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不敢與人交往等;抑郁表現為情緒低落、消沉沮喪、缺乏興趣和活力等;焦慮表現為擔心未來、害怕失敗、緊張不安等;厭學表現為學習缺乏動力、逃避學習等;自我傷害表現為自殘、自殺等行為。
圖片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心理健康是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度重視兒童心理健康。2023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同發布通知,確定2023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的全國宣傳主題為“促進兒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2023年10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副主任曹雪濤赴天津調研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他在天津強調,要認真總結各地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經驗,推動進一步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考核評價制度和支持保障政策,持續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能力和規范化水平。要堅持預防為主,加大科普宣傳力度,營造有利于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環境。
保護兒童心理健康,需要父母、學校老師及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支持。通過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親子關系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積極心態等措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促進他們的成長和發展。
第一,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穩定、溫馨、支持和鼓勵的家庭環境可以幫助兒童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增強情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第二,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幫助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增強情感安全感。父母應該盡可能地陪伴孩子,參與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與他們建立緊密的聯系。
第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是他們成長的關鍵之一。父母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同時,要鼓勵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積極思考解決方法,而不是過分苛責或懲罰。
第四,不要對孩子過分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些行為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無助和不安全,容易造成心理創傷。父母應該盡可能地與孩子建立積極的互動關系,用溫和的語氣和態度與他們交流。
第五,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這些行為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造成心理創傷。父母應該盡可能地與孩子建立誠實、公正、互相尊重的關系,讓孩子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中成長。
第六,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孩子的同伴關系是他們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培養他們與人相處的方法和技巧。同時,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讓他們成為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人。
第七,培養孩子的積極心態。孩子的積極心態是他們成長的關鍵之一。父母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新挑戰,并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幫助。
第八,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孩子的情緒變化是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父母應該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了解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支持。
第九,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如果孩子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或困難,父母應該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或治療幫助,以便更好地幫助孩子應對困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