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各種人物和他們的復活;復活小說特點
“復活是人性的人復活
也就是人性復活
人的心性品格
總會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即使是人性幽暗之處
仍會閃爍良知的微光”
閱讀初體驗
翻開書頁,列夫·托爾斯泰描寫了一幅陽光送暖的春天的景象。可是他卻說,人們認為,神圣和重要的不是這春天的早晨,不是為造福萬物而生就的人間美景,神圣而重要的倒是人們自己想方設法,施行人對人的統治。畫面一轉,轉到了監獄。這樣的強烈的反差,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就猶如奧斯維辛集中營廢墟上那盛開的雛菊一般,讓我沉思。這次閱讀這本書,我趁著周末,用整塊的時間連續閱讀,閱讀體驗比《大衛·科波菲爾》好了很多。我很后悔,沒有在大學的時候去接觸托爾斯泰的作品。很久沒有這種很強烈的閱讀渴望,沉浸在文本中,故事的發展,人物的表現都緊緊牽動著我的心。19歲的聶赫留朵夫和16歲的瑪絲洛娃第一次相見時的文字,太美好了。純潔少年和純潔少女的相互愛慕,在那丁香花叢前萌發了。
墮落
這次見面后,聶赫留朵夫進入了軍隊和上流社會,他受到環境的影響,過起了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獸性的他在身體里占據了上風,他開始了墮落。在墮落中,精神的他開始了沉睡。獸性的他在三年后見到瑪絲洛娃后,不再是單純的愛慕,他想要的是占有他,雖然掙扎過,但他仍然這樣做了。他沒有留下任何的承諾,只留下了一百盧布就前去遠征。他忘記了這位鄉村中還在等待著他的美麗女子,五個月后她發現自己懷孕了。他再次歸來時,沒有轉去姑媽家,于是她去火車站等待,希望見他一面,但火車中的他和戰友沉浸于抽煙喝酒打牌的樂趣,完全看不到窗外她的存在。
此后,他們再也沒有見過,他繼續著自己墮落的生活,她生下孩子后,孩子死了。生活折磨著這位可憐的女孩,她最后走向了沉淪,選擇做一名。夜間縱情狂歡,尋歡作樂,白天混混沉睡。就這樣過了七年,直到瑪絲洛娃卷入一樁謀財害命的官司。作為陪審團代表的公爵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法庭上再次相遇,只不過,這一次,不再是聶赫留朵夫沒有注意到瑪絲洛娃,而是瑪絲洛娃沒有注意到他?,斀z洛娃的出現,揭開了一直遮蔽他眼睛的“可怕的幕布”,聶赫留朵夫的內心陷入了矛盾與掙扎之中。
懺悔
聶赫留朵夫看著法庭上正在接受審判的這位女子,他的精神受到巨大了刺激。這位曾經是白月光的女孩,如今怎么會以一個的身份坐在這里?他覺得源頭是因為自己當初對她的傷害?!八胩颖?,卻不能將目光從瑪絲洛娃那雙漂亮的眼睛上移開;心存憐憫,又不敢承認當年的罪孽;不斷退縮,又躲不開來自靈魂的拷問;他惶恐不安,只盼望審訊快點結束。”幾經彷徨搖擺,那個精神的他終于蘇醒了,所以他決定要去找她認罪,他甚至要與她結婚。雖然聶赫留朵夫的懺悔一開始沒有得到瑪絲洛娃的認同,但他堅定著要贖罪的心,并且為瑪絲洛娃的案件四處周轉,他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瑪絲洛娃無罪釋放。雖然失敗了,但是還是決定要陪著瑪絲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亞服苦役。
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也有過動搖,有因為瑪絲洛娃身上因為職業養成的習慣,有因為上流社會環境的影響。他不斷地在這個過程中拷問自己的靈魂,懺悔著這段墮落的生活,懺悔著自己犯下的過錯。在這一過程,聶赫留朵夫心理狀態的變化刻畫極其精彩,也確實讓人贊嘆托爾斯泰的心靈辯證法藝術,將人物性格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瑪絲洛娃的懺悔一開始并沒有太明顯,但實際上也在聶赫留朵夫的影響下悄然進行著。她不再喝酒,不再賣弄自己的風情,讓她去醫院工作她也答應去了。她實際上也厭惡自己的身份,但她沒有辦法,所以才選擇了這份職業。她要麻痹自己,適應這個環境,說服自己,才能存活下來。
新生
在聶赫留朵夫的之后的贖罪中,他已經深刻認識到自己的罪過,并做好了長期拯救的準備,不帶任何同情,不帶任何私心,思想與精神變得純粹高尚。他為那些無辜者奔走周轉獲得釋放,他變得善良起來,他同情這些苦難的人,他也看到了俄國社會的真實圖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慘無人道的監獄;昏庸殘暴的官吏和衣衫襤褸的囚徒;奢侈豪華的城市和荒涼蕭條的鄉村。他的經歷藝術地展示了黑暗社會給人性到底造成了怎樣的摧殘?!?/p>
他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新生,他批判自己的階級,痛恨過去的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不贊成土地私有制,他反思這個社會有助長暴力和犯罪的機制,卻在懲罰著無數的無辜者。正如結尾的老頭子所說的那樣,“法律哩!”他鄙夷地說,“他們先把所有的人搶得光光的,把人家所有的土地、所有的財產都奪過去,算成自己的,把反對他們的人統統殺死,然后再定出法律,不準,不準。要是他們先定出法律就好了?!蓖瑫r他在接觸的過程中,改變了對他們的看法,對暴力革命的看法,他們為什么要采取暴力,是因為當政者對他們太過于殘忍。
而瑪絲洛娃也不再那樣地排斥聶赫留朵夫,也在去西伯利亞的路程中在外貌上發生了變化,她不再那般在意自己的外表。在聶赫留朵夫的幫助下她和安置在一起,于是她受到了這幫人的熏陶與感化,她認識到了許多以前沒有思考過的問題,仿佛像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一般。她內心的善之花再一次地綻放,并且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所以在面對聶赫留朵夫的結婚請求時,她拒絕了,她選擇和西蒙松結合在一起。如果說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是一場靈與肉觸發的精神復活,那么瑪絲洛娃的復活則帶有更深意義的社會性,“她的“復活”過程表現出了被黑暗時代所裹挾的個體生命的價值,表現出了對人的內在力量與人的崇高精神的高度肯定和信賴?!?/p>
關于結局
當讀到結局時,第一感覺是覺得遺憾。為什么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沒有走到一起呢?難道是瑪絲洛娃還是忘不了曾經的傷痛所以無法接受嗎?閱讀整本書下來,我覺得聶赫留朵夫所做的一切已經在盡力地彌補了,那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最后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其實瑪絲洛娃早已重新愛上聶赫留朵夫,正是因為太愛,所以才選擇放手。原因呢?因為她介意自己的風塵經歷,“是因為她知道,他跟她結婚,對他不是幸福的事?!彼栽谧詈蟮臅r候,她沒有說分別,而是說了“對不起”,我想這一句的背后應該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我愛你”。
“她愛他,認為如果同他結合,就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了,就使他完全解脫了?,F在因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非常高興,同時又因為就要跟他分手,心里非常難受?!弊x到這里,我也忍不住為之動情。實際上,小說結局曾寫成瑪絲洛娃同聶赫留朵夫結婚,移居國外過上了幸福生活。大團圓式的結局只說明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后來托爾斯泰又把結局改成瑪絲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寫出了瑪絲洛娃為別人著想的精神“復活”,從而完整地詮釋托爾斯泰的“復活”情感與思想。
關于列夫·托爾斯泰主義
讀《復活》,不得不去提及列夫·托爾斯泰主義,其實我覺得過多需要講述的,因為實際上托爾斯泰主義當中是有一些理想主義的成分在其中的。他提倡“勿以暴力抗惡”,提倡“道德完善自我”,用這樣的方式來調和階級之間的矛盾,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導致列寧對其作出了批評,列寧說托爾斯泰主義很矛盾,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齷齪的東西之一,即宗教。但是我想,這不影響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最后,真的很推薦大家去閱讀這本書,很精彩,很動人!
即使靈魂沉淪在黑暗的人性里,仍然可以得到救贖,重獲光明。
“縱有千般蹂躪,
萬般踐踏,
沒有一個冬天,
能夠阻擋春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