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與可為作文800字、有為與可為作文800字高中
對于2021高考作文,我先說兩點不好聽的話:
第一,與時代貼得太緊,在背景材料、命題方向上,容易被猜。個人不成熟的看法,應該是與時代精神,若離卻即為好。
第二,網上對命題一片叫好聲,各路專家都來站臺。總是歌舞升平,不是一個好事。要么很多沉默的聲音沒有被打撈,要么一些不同的聲音不敢發不能發。不敢不能不被,對于時代來說,多少有點“黑涼”,希望是黎明前的“黑涼”。這對于建設來說,不是個好事。魯迅先生告誡人們不要“歡迎喜鵲,憎惡梟鳥”,不要“只撿一點吉祥之兆來陶醉自己”。先生還講,“批評的失了威力,由于‘亂’,甚而至于‘亂’到和事實相反,這底細一被大家看出,那效果有時也就相反了。所以現在被罵殺的少,被捧殺的卻多。”
下邊我從申論的角度就高考語文兩份試卷的作文進行分析。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教。
全國新高考Ⅰ卷
全國甲卷
中國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主題分析。共有一個詞“為”。“為”,就是作為。不同的詞,一個是“可”,一個是“有”,“可為”與“有為”,結構上是并列關系,內容上是順承關系,哲理上是“可能性”與“現實性”的關系。可能性是客觀事物內部蘊藏著的這樣或那樣的發展趨勢,現實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可能性和現實是辯證的統一。客觀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具有發展成為另一事物的可能性;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后,又引起新的可能性。
讓“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關鍵在一個“為”字。“為”既是一個動詞,就是作為,也是表示結果的名詞,即良好的效果,哲學講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政治學講,就是“以實際成效給黨和人民努力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2.材料分析。材料共五句話。
第一句,講黨的百年歷程。結構上,屬于命題材料的總起句。寫作上,我們要站在百年黨史的角度來思考“可為”與“有為”。
第二句,講孕育的文化,深深融入了我們的血脈和靈魂。那么我們知道,“為”既是具體的行為動作,更是深層的苦干實干、不懼艱險、勇于奮斗、敢于犧牲的文化精神。
第三句,以節日、歌曲、榜樣等具體例子,來論證前一句的文化精神,同時暗示我們要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這些都是“有為”的生動典范。
第四句,由事例引申出結論,“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因為我們有對未來的堅定的信念,有對黨的堅貞的信念,所以腳下就有了力量,就不懼艱難險阻,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拼盡胸中滾燙血,干成驚天動地事。
第五句,遙望未來,在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賡續偉大精神,開創偉大事業。對于廣大的時代健兒來說,我們處在“大有可為的時代”,我們要把自己的青春融匯到偉大的征程之中,干出不負青春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事業。
3.結論。
一類卷,對“可為”與“有為”的內涵有準確的界定,對兩者的內在關系有辯證分析,能站在黨的百年歷史與偉大復興偉大責任角度去思考,從“為的精神”與“為的奮斗”層面去立意。視野開闊,立意高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語言流暢。
4.綱要。
標題:青年當于時代“可為”中成就 “大為”
開頭:世界總是充滿辯證法,“可為”與“有為”也是如此。
第二段段首句:百年黨史清楚地告訴我們,青年屬于時代,青年當不負時代。
第三段段首句:時代新征程熱切期盼我們,融入時代,匯聚磅礴的青春力量。
分論點一:這個“大”就是要有大信念。
分論點二:這個“大”就是要有大精神。
分論點三:這個“大”就是要有大擔當。
分論點四:這個“大”就是要有大成就。
結尾:“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勇立時代潮頭,心中始終向黨,讓青春的力量匯聚成發展的浩蕩大河、復興的蔚藍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