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細柳翻譯及注釋,周亞夫軍細柳原文注釋
今天讀八年級上冊的課文《周亞夫軍細柳》一文。短短一小篇文章,難懂的地方倒也有幾處。
有一句是“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gòu)弓,持滿。”
問題一:“將以下騎送迎”作何解?
教參譯為:“(兩軍營)將軍下了坐騎,迎送皇帝。”這樣譯,實際是把句子斷句為“將/以/下騎/送迎”,直譯就是“將軍用下馬(的禮節)歡迎和歡送(皇帝)。”
有“下騎”這種說法嗎?并沒有。《史記》中,“下騎”一般都直接寫作“下馬”。比如:
《史記李將軍列傳》:“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
《史記項羽本紀》:“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史記留侯世家》:“漢王下馬踞鞍而問。”
因此,我以為“下騎”是不妥的。合理的斷句應該是“將/以/下/騎/送迎(皇帝)”。其中:
“將”指“將領”;
“以”是連詞“和”、“及”;
“下”指“屬下”;
“騎”作名詞,古讀jì,一人一馬為一騎,這里用如動詞,作狀語“騎著馬”;
“送迎”,動詞,指“迎來送往”。
更直接的例證是,1982年,這句話出現在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上,要求翻譯“將以下騎送迎”。教育部給出的標準答案是“將領和屬下們都騎著馬迎接和送行(皇帝)”。
問題二:“軍士吏被甲”作何解?
教參譯為“軍營將士都身披鎧甲”。“軍士吏”是指“軍(營)士吏”嗎?
“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這一句中,既然上句的最后一個“軍”字是“軍營”的意思,則下句句首按道理應該承前省略,而不應該重復。即,如果按教參的譯文,原文應該是“已而之細柳軍,士吏被甲”,省略一個“軍”字。
如果教參譯文不對,那“軍士吏”就應該是合敘,實際應該是“軍士、軍吏被甲”。
那什么是“軍士”?什么是“軍吏”呢?
軍士。就是士卒,即從軍者也,卒伍也。比如,《史記樊酈滕灌列傳》:“項羽既饗軍士,中酒,亞父謀欲殺沛公,令項莊拔劍舞坐中。”意思是說,“軍士”就是“士卒”的意思。
軍吏。應該指軍中的將帥官佐。《周禮大司馬》:“諸侯載旗,軍吏載旗。” 鄭玄注:“軍吏,諸軍帥也。” 賈公彥疏:“亦謂從軍將至下伍長皆是軍吏也。”
周代的軍事編制是:“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鄭注曰:“言‘軍將皆命卿’,則凡軍帥不特置,選于六官、六鄉之吏。自卿以下,德任者使兼官焉。”賈疏云:“則自卿已下至伍長,有武德堪任為軍之吏者乃兼官。兼官者,在鄉為鄉官,在軍為軍吏。”
可知“軍吏”一詞的涵義即“為軍之吏”,具體來說即軍、師、旅、卒、兩、伍之長。
“軍吏”所統為士卒。賈公彥疏《周禮》“旗居卒間”一語日:“軍吏各領己之士卒,執旗以表之,故旗居卒間也。”明言“軍吏”所統為“士卒”。
由此可見,先秦時期,軍隊由軍吏與士卒兩個層級組成。而到了秦漢時期,軍隊組成已發展為“軍將”、“軍吏”、“士卒”三個層級。故秦漢時期“軍吏”的層級有所下移,逐漸指“軍將”以下的中下級軍官了。這個時期的軍功賜爵制度,據劉劭《爵制》:
一爵公士至四爵不更分別為“步卒”、“御駟馬者”、“車右”等士卒。
從五爵大夫至九爵五大夫,“皆軍吏也。”
而“自左庶長已上至大庶長,皆卿大夫,皆軍將也。
綜上所述,“軍士吏被甲”,應該譯為“士卒將領(都)穿著鎧甲”。
總之,我讀文言文,現在最感戰戰兢兢的就是看起來很平常的字詞,總是害怕自己又想當然了。
文字似乎能描繪一幅圖景,展現在遠望的人眼前。但是,文字又像春天的草,草色遙看近卻無,一旦你仔細琢磨,發現其本意并非你看到的朦朧美景。尤其是,你明明心里隱隱約約能體會一句話的意象,但就是說不出來。
一旦你拿上放大鏡,再來看這些文字,朦朧就變得清晰。清晰的景象多次出現之后,你再看書,頭腦就越來越清醒。
略知大意,不求甚解,當然也是一種讀書的方法。但是,人的一生,什么時候才字斟句酌地讀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