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創文宣傳標語-2023創文宣傳標語駕駛人考場
在小區,“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在街頭,車讓人先走,禮讓斑馬線;在社區,移風易俗、垃圾分類引領新風尚。斑馬線前,機動車主動減速讓行;騎行途中,市民自覺佩戴安全頭盔;餐桌上,市民自覺使用“公筷”、踐行光盤行動……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彰顯著文明的力量。
文明培育樹新風
城為人而建,市因人而興。一座城市的文明,歸根結底體現為人的文明。
創建文明城市,就要在提高市民素質、提升軟環境建設上多花心思、多下功夫。
每逢節慶日,我市常態化開展以“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為主題,在春節、元宵、清明等節日開展各類活動612場次,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弘揚誠信文化,結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廣泛開展誠信宣傳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引導市民誠信經營,理性消費。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公共文化設施和宣傳文化陣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936場次。常態選樹宣傳先進模范,推動全社會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進。
文明實踐潤心田
7月28日,武威市青年志愿者協會芳草地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像往常一樣,帶著外地愛心人士的善款,到涼州區西營鎮、永昌鎮開展愛心傳遞捐資助學活動。服務隊的志愿者們多為教師,活動中,志愿者和學生悉心交談,或問詢學生近況、或輔導作業,鼓勵他們多讀書、勤鍛煉,立志成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公益路上,我們共同托舉愛心,爭取讓更多孩子受益,走出學習生活中的困境。”志愿者蘭雪梅說。一顆滾燙的愛心,在他們的手中相繼傳遞,形成扶貧濟困、守望相助的社會正能量。
近年來,我市不斷豐富“涼州綠 志愿紅”“綠洲新聲”“流動惠民大廳”等志愿服務品牌內涵,開展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展示交流,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項目。持續開展“十個100” 優質資源下基層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推廣“道德儲蓄所”“文明股”“道德紅黑榜”等鄉風治理模式向城市社區延伸,推進落實厲行節約制止餐飲浪費決定,紅白喜事全面推行“六涼八熱”“一碗燴菜辦喪事”等典型做法,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破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推動涼州攻鼓子、民勤曲子戲、華銳民歌、古浪老調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進社區、校園、企業,讓群眾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推動文明新風行動落地見效。
文明創建惠民生
城市的繁榮美麗、市民生活的方便快捷離不開戶外勞動者的辛勤付出。不論嚴寒酷暑,環衛工人、快遞員、外賣小哥等戶外工作者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崗位。為了給這些辛勤的工作者一個暫時休息的場所,我市設置了多處勞動者驛站,走進勞動者驛站,整齊的桌椅、明亮的環境、溫馨的布置,墻體彩繪寫著“點滴關愛、溫暖常在”的溫馨標語,報架上夾著報刊,柜子上擺著熱水器、綠植、微波爐,墻上掛著電視機……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座椅、空調、保鮮柜、閱覽桌、淋浴器、洗衣機、圖書、充電裝置等設施都很齊全,提供的“熱可納涼、渴可喝水、餐可加熱、累可歇腳、急可如廁”等愛心服務,讓城市在“愛心”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溫暖。
一間間“愛心屋”,既體現對基層保潔人員和市民的關愛與尊重,也是對全體市民的一種正向引導,號召大家珍愛環境、人人參與扮靚城市。
“勞動者驛站”“文明實踐站”“愛心母嬰室”“社區活動室”……隨著社會治理方式的不斷創新,以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為主題,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家園,下“繡花功夫”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極大地豐富和便捷了市民的生活,為老百姓繡出了一幅實實在在的美好生活圖景。
新武威記者董麗俊
來源 | 武威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