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顏色的成語有哪些、15個表達顏色的詞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成語這種短小精悍卻又包羅萬象的文字妙用,一些和色彩有關的成語總能帶來很強烈的畫面感,反過來,一些色彩組合還挺不錯的穿搭造型,也能聯想起與之呼應的色彩成語,著實有意思。
就比如下面這身造型:整個帶黃底調的最溫暖的色系——橙色、黃色、橘色都組合在一起,如同秋季的色彩基調,指甲上還點綴著幾抹青翠的綠。
成語【橙黃橘綠】迎面而來,把這身精心裝扮的色彩都囊括其中,連所指的季節感也表現出來了。
【橙黃橘綠】
詞義:指秋季時節有明顯顏色特征的景物。
出處:宋·蘇軾《贈劉景文》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如果把成語中提到的色彩以及感覺穿上身,會是什么樣子,我們繼續來試試看,一邊學色彩搭配,一邊復習幾個成語,可謂一舉兩得。
1
一身飽滿的大面積的綠色套裝,用小面積的帶紅色的包做單重點配色,同時也是對比配色。從色彩比例來看,綠色很多,紅色很少,用【綠肥紅瘦】來形容也是很形象了。
【綠肥紅瘦】
詞義:形容暮春時節(春天最后一段時間)葉茂花稀的景象。出處:宋·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
這一身碎花裙以深暗的墨綠色作為底色,整體明度很低,雖印花中有紅有綠有藍有粉,但幾朵稀稀零零的紅花最為突顯,既因為紅色本身的艷度高,也因為和綠色是強對比,所以就有了這【綠暗紅稀】的搭配感。
【綠暗紅稀】
詞義:形容暮春時綠蔭幽暗、紅花凋謝的景象。
出處: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如今春光將盡,綠暗紅稀,將近四月也。”
3
這是一組紅配紫,而且還都是飽和度極高的、視覺沖擊力很強烈的紅和紫,帶來艷麗的色彩感覺,讓人想起【艷紫妖紅】這個詞兒。
【艷紫妖紅】
詞義:形容花開得鮮艷嬌美。
出處:《渚山堂詞話》卷二引元·白樸《玉耳墜金環》曲:“肯羨狂蜂殢蝶,艷紫妖紅。”
4
介于綠色和藍間的青色,是一種發藍的綠色,也是一種發綠的藍色,這種不清不楚的色彩感覺讓它顯得神秘又獨特,與黃色搭配又讓它多了一絲人間煙火氣,【半青半黃】搭配在一起溫暖且充滿生機。
【半青半黃】
詞義:莊稼還沒成熟時呈現出青色和黃色混雜的顏色。比喻事物尚未達到成熟的階段。
出處:《朱子全書·學》:“今既要理會,也要理會取透,莫要半青半黃,下梢都不濟事。”
所以【半青半黃】也可以像這樣把幾種顏色糅合在一起的感覺,青綠中透著黃。
5
粉色套裝搭配綠色的包,這是一組非常出彩的配色,明艷且活力,搭配了小白鞋和一款低明度的墨綠色眼鏡,恰巧就占齊了【粉白黛綠】字面上提到的四種顏色:粉色、白色、青黑色、綠色。
【粉白黛綠】
詞義:以粉敷面助其白,以黛畫眉增其黑。比喻美人。
出處: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
這種以輕淺的粉色白+深重的墨綠色的搭配效果,也是時下蠻流行的家居配色方案。
6
除了用銀色作色調配色,從服裝、配飾到妝容,都以藍色作為高度統一的同色系配色,這種配色方法很適合大家日常穿搭運用,既高級又顯豐富層次。而這種藍色的漸變感多像那個用得極多的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詞義:青,靛青,深藍色的染料。藍,蓼藍,草名,用作藍色染料。原意為靛青是從蓼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蓼藍草更深。比喻學生勝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
出處: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小林,老江何必派我來幫助你?”
7
暗啞色調的黃,不像正黃、檸檬黃那般透亮,輔配以黑色,倒是從字面上聯想起【黃干黑瘦】這個成語。
【黃干黑瘦】
詞義:面容憔悴貌。
出處:元·張國賓《羅李郎》第一折:“你戀著紅裙翠袖,折倒的你黃干黑瘦。”
8
綠色的套裝配黑色打底還是白色打底?不如配一抹黃色吧,【綠衣黃里】讓清新亮麗的活力感一下子碰撞出來,再沒有比黃配綠更顯朝氣的了。
【綠衣黃里】
詞義:古人以為黃色是正色,綠色是不正不純的雜色,將雜色置于外,正色置于里,用來比喻正邪不分、貴賤尊卑顛倒失序。
出處:《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不管綠衣黃里,還是黃衣綠里,這組配色都很漂亮,也非常適合夏天用,尤其色彩季型帶“暖”字的人。
【本文為祺馨原創文章。感謝你喜歡這文章也歡迎轉發,但無論全文、截取片段、或更改個別文字的轉發都請于明顯處標明出處,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另外本文圖片有部分來自網絡,若涉及你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