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是什么巖石導游詞_樂山大佛解析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云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1989年的時候,有關部門就利用現代科技對整個大佛做了探測。而在探測的時候意外找到了一塊石碑,石碑上刻的是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這時我們才知道了這尊千年古佛原來是彌勒佛。
原來在唐代的時候,佛教盛行的是彌勒佛,并不是如來佛,在佛教當中未來佛現身的話,意味著天下太平。所以唐人為了民生大事,一般都是拜彌勒佛。
關于樂山大佛是什么佛的討論與彌勒佛的形象有關,大家都認為彌勒佛是大肚形象,其實這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演變有關。產生于印度的佛教,大約在兩漢(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之際傳入中國。幾千年來不斷適應中國政治、經濟、文化需要,走出了一條中國化道路,與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比如佛教中彌勒佛的形象幾經演變,最終大肚彌勒造像最深入人心,這與最初傳自印度的彌勒像迥然不同。
而樂山大佛的彌勒佛形象是印度傳入中國的最初形象,據《佛說彌勒下生經》記載:佛說彌勒身相“身紫金色,具三十二相,身力無量,光明照曜,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端正無比,相好如鑄金像。肉眼清凈,常光四照。”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樂山彌勒佛就是比較端正的形象。
唐末,彌勒佛的形象出現了變化,成為現在的大肚形象。而現在彌勒的原型就是五代時(公元907年-960年)后梁高僧布袋和尚契此,世傳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身,道場在浙江寧波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雪竇山。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后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這和尚又名“契此”。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愛游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