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動為主題的征文題目(以勞動為主題的高考滿分作文)
更多高考中考作文押題詳見《何老師教中高考作文》主頁
水管堵、電器壞、鎖難開,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難倒了不少人。請維修師傅,費用可不低。在不少城市,“三下五除二”就輕松搞定的“粗活”,收費卻動輒上百元,“十元材料百元人工”的現象并不少見。面對節節攀升的維修人工費用,許多人頗為苦惱。
學電焊、做銼工、修自行車、給汽車保養等“粗活”,在許多學校社會實踐中頗受歡迎。有學生坦言,干這些活兒比在課堂上聽講課、學課文、做作業好玩多了。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怎么看待以上這種現象?請就此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文體自定,800字以上。
文/黃諾
從前車遙馬慢,一封家書要郵上幾天,對比起現在高速發達的時代,我更喜歡那時候的生活,一條 小溪可以牽扯著幾戶人家,沒有空調沒有冰箱,更沒有現在舒服柔軟的沙發,取而代之的是老一輩傳承下來的手工制品,搖椅也好,蒲扇也好,都是那一代人為了解決生活環境的結晶。
現如今,人們總是喜歡享受科技發達的產物,不再有那么多人喜歡手工制作,而是躺在家中體驗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當然,社會向前發展是好的, 但在這信息化高速發展 的時代,停下腳步,細細品嘗這人間百態又何嘗不是一種享受呢?
最近有這么一種現象,生活中的一些瑣事,例如水管堵,電器壞,鎖難開,這些事放在鄉村中肯定難不倒他們,一次次這種困難后磨煉了他們,手巧了,心也跟著變巧了,而在一些城市中,人們總是忙于與生活對線,不再注重這些瑣事,習慣撥打一些維修電話,有時是很簡單的小問題,卻要花上十元材料百元人工的費用,發達的科技帶來便利以后,也留下了問題。
科技真的可以取代所有的手工么?
答案顯而易見,即便是在便利的機器,它也會有損壞,需要工人來維修,這就是科技無法做到的。
在學校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對一些粗活尤其偏愛,例如電焊,修車,給汽車做保養,或許這些工作在社會中并不算上流,但他們其中蘊含的“巧”所給學生帶來的成就并不是那些機器給學生帶來享受所可以替代的。現在的學校課程都在教理論知識,卻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而通過這些實際體驗與所學的理論相結合,遠比只坐在教室里讀理論知識好得多。
這也是現在中小學生極力推薦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職業體驗的原因,大多數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種翹著腿坐在辦公室里吹空調,每天兩點一線的上下班,月入還能過萬,現實中更多的是一些粗活細活,需要細細鉆研的活,需要手巧更需要心巧。
有人或許會疑惑,生產機器發展科技不就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加便利么,為什么還要自己動手去做一些小物件呢。
科技給我們帶來便利是現在的我們所留給后代的,而前人留下的手藝手工是我們所需要保留的,也需要有人傳承,我們現在會在課桌上放紙制的垃圾桶,或許在五十年后一百年后,他們的桌子上不再有紙制的垃圾桶,而是在教室里放個智能的垃圾桶,但是他們在外出時有垃圾要丟時還是會想起“哎以前有人發明了很便捷的紙制小垃圾桶。”
時代正在高速發展,像一顆流星在世界的天空中迅速劃過,社會在不斷進步,我們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也需要駐足體驗慢生活,試著去做一些手工,感受幾百年前幾千年前古人手指尖攬著風云的結晶。
發達的科技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前人用智慧在時間的長河上留下足跡,我們應汲取這種精神,手工勞動的精神,無勞己難成,無動國難興!
這篇文章字里行間透露著作者對日常的體察和生活氣息。針對時代變遷中,人們“維修”“手工制作”等實踐能力退化的現狀,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探討中小學生如何培養實踐能力。情感豐富而真實,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