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案反思,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簡短200字
《醉翁亭記》第二課時的公開課一結束,同事們就評課了。幾位老師的中肯批評,我銘記于心。我日日思索,如果再上這一課,哪些地方要改?怎么改?
第一是改導入。教研組長張老師認為,本課的導入沒有顧及到與前一課的聯系,也沒有關注到本單元的整體教學,是孤立的導入,時間也過長。在教學導入環節中,我也的確感受到自己的安排很隨意,既沒有引起學生走進課文的興趣,也沒有聯系到之前的課程。
我的這節公開課導入共三張課件圖片。第一張是介紹什么是“記”,第二張是介紹作者歐陽修,第三張圖是出示本文寫作背景。應該說,這些內容是第一課時的任務,只需稍稍回顧一下就可以了。這節課的目標是梳理結構讀通文意,體會歐陽修在被貶之后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而且,歐陽修和范仲淹同時因慶歷新政被貶,《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都是作者被貶第二年的作品,且兩篇文章都包含著雖被貶仍忠君憂國憂民的思想。教材中,兩篇文章前后排列,編者是有用意的。在涉及內容的教學課里,本文真正的有價值的導入是聯系前文再引出本文。
王榮生教授在《聽王榮生教授評課》21頁中有這樣一段話:比如,注重“導入”,這對公開課等或許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語文教學,一般情況下教師只需交代“昨天學了什么,今天學了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花費天大的心計這么來導那么去導。王教授認為,導入一定要關注教學內容的連續性,也就是語文教學的“系統性”。
基于實踐和理論的雙重考慮,我把本課導入詞改為:同學們,在《岳陽樓記》中,我們認識了一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被貶之后,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以說他是愛國憂民的典范。那么,和他同時因慶歷新政失敗被貶的其他人呢?比如歐陽修。我們今天就走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去領略醉翁亭周圍的山水美景,去品析作者歐陽修的精神世界。
第二是改學讀第二段中的主問題。當時,我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讀第一句,第二組讀第二句,第三句全體齊讀。之前預設的情況是學生讀后一定會意識到本段的結構是先分后總。所以學生讀完后,我馬上問:這一段三句可以分為幾層意思?我以為學生會很快說出先分后總。誰知有的學生說分三層,有的說分兩層。我接住學生的話頭,說如果分三層,每一句就是一層,分別講什么?有人說是講第一句醉翁亭周圍的早晚風光,第二句是說醉翁亭周圍的四季風景,第三層是寫早晚和四季的景色。這時,我讓學生齊讀第三句,學生讀完后總算意識到先分后總的寫法。
課后老師們都認為這個環節費時過多,導致后面的讀寫環節沒有時間完成。其實上課時我就意識到了這里出現了疏漏。如何讓學生不走彎路?我認真思考后,決定把本段教學設計改為分組讀之前,就把問題拋出來“同學們,請在朗讀的時候想一想,第三句和前兩句是什么關系”,然后讓學生邊讀邊想。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力就關注到第三句與前兩句的總分關系上,而不是關注到每一句講什么。
一堂公開課,課前的準備很重要,課后的反思更重要。因為反思是教師對自己課前設計和課堂教學實踐的再次認識,再次思考。通過反思,教師可以知不足,改不足,并總結經驗教訓,服務今后的教學。完整的公開課,始于課前設計,實踐于課堂教學,終于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