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的啟示和意義—命若琴弦蘊含的人生哲理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從古至今,無論是誰,都有成為強者的欲望。并且在人生旅途中,我們都要克服命運所賦予的磨難,彌補自己的缺陷,才能成為眾人口中的“完人”。
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有些缺陷是永遠彌補不了的。而普通人往往因為狹隘的認知,從而陷入彌補缺陷的虛妄里。他們給自己虛設一個目的,當直至死亡、目的仍未完成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虛度了光陰,進而追問自己在人世走一遭有何意義:
“生命明明是虛無的,那么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么呢?”
史鐵生通過一部短篇小說《命若琴弦》給予了我們啟示。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對瞎子師徒,他們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如何重見光明,卻不想拿著的藥方是一張無字白紙,即使按照死去的師父的教導,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也無濟于事。從一開始,命運就是注定了的:瞎子師徒如日常中的每個普通人一般,都是身不由己的承受者,承受窮其一生也無法實現(xiàn)目的的苦難。
但正如主人公老瞎子所說,“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無字的白紙!”
生命的確是虛無的,但每個人都有能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目的的確是虛設的,但正是這目的給了意義產(chǎn)生的空間。我們要做的便是接受并熱愛生命的苦難,無視當下的殘缺與困境,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放下命運的磨難,在它設定的限制里活出無限。
作為讀者,肯定會覺得琴弦能做藥引這一設定是瞎扯,故事發(fā)展無非就是瞎子師徒最后發(fā)現(xiàn)真相,或抑郁或頓然開朗。但隨著故事逐漸地往下看,才知曉,藝術果真是高于現(xiàn)實的,設定或許是難以置信的虛構,可人物的情感卻是讓人震撼的實在:一對瞎子師徒,一張無字藥方,一場周而復始的人生輪回;三根琴弦,一輩子的行走,一往無前的闖蕩。
最初不知是誰想出來的法子,若是能彈斷琴弦,便能拿著這琴弦和藥方去藥房取藥,便能讓瞎子重獲光明。且這法子隨著年月仍舊傳承著,每一個師父都牢牢謹記并實施,每一個徒弟都懷疑卻又在師父的教誨下憧憬著。
老瞎子活了七十年,終于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可當他以為自己終于能重見光明時,命運的惡意差點讓他瘋魔,原來藥方僅僅只是一張無字白紙,原來人生不過是一場不能獲得圓滿的笑話。
小瞎子還沒經(jīng)歷過多少,在他看來,他的人生還是有盼頭的。即使不能再見花朵、藍天、母親,但是他還能憑想象幻想出漂亮的姑娘,還能和女娃在一起玩耍。對于彈斷琴弦的事 ,并沒有多上心。可瞎子就是瞎子,作為一個瞎子,是很難娶上媳婦的,因而,小瞎子心儀的蘭秀兒嫁到了山外,而小瞎子則明白了什么是絕望,但絕望又能怎么樣,還不是只能哭泣著吶喊:
“我想睜開眼看看,師父,我想睜開眼看看!哪怕就一回。”
然而老瞎子卻不能說出實情。對于老瞎子而言,小瞎子所經(jīng)歷的事也是他年輕所經(jīng)歷的,他也幻想過女孩子,可最后也只能堅信彈斷一千根琴弦就能重見光明的謊言,若不然就如同小瞎子一般,一動不動,就想等死。于是他對小瞎子說:
“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
向小瞎子撒謊又如何,心中悲痛又如何,人生如戲又如何,只有堅信某一天能重見光明,人才能活著,而活著才能去實現(xiàn)心中的奢望。
至此,師徒倆的人生又是一場輪回,一場虛設目的、命在琴弦上的輪回。
在以往的閱讀經(jīng)驗里,往往讓我有所觸動的是煽情的情節(jié),但在《命若琴弦》中,最讓我有所觸動的是史鐵生筆下所勾勒的場景: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fā)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象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群山、荒草、三弦琴,都彰顯著荒涼場景下,那“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的蕭瑟身影。
開頭是如此,結尾也是如此,仿佛在說,那師徒兩人的人生就如輪回一般,彈著琴、追著夢、等待死亡來臨。無論是春夏還是秋冬,師徒兩人都緊緊地將琴弦抓在手中,卻不知,琴弦只是瞎子師徒唯有的實物,它所含有的“藥引”意義不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一個證明無字白紙是藥方的憑仗。
對于瞎子師徒而言,支撐他們全部生活的,只是一個虛假的目標。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支撐我們生活的,也或許只是虛假的目標。
有太多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多了苦難。如同作者史鐵生一樣,遭逢意外的人不在少數(shù)。本應該是意氣風發(fā)的年紀,雙腿癱瘓,于是將自己沉浸于文學之中,可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紀,卻突發(fā)腦溢血辭世。
有太多人,一生注定過得蹉跎。如同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一樣,我們?yōu)槲镔|而累,學業(yè)、家業(yè)、事業(yè),車貸、房貸、網(wǎng)貸,這種種一切都逼著我們設定目標并為之束縛,可到頭來,還不是按照社會上默認的規(guī)則生活,拼盡全力到最后,仍獲得不了圓滿。
而這便是命運,是屬于那對師徒瞎子的命,是屬于史鐵生的命,也是屬于我們的命。
在生命的長河里,一切看似有意義的事物其實并沒有意義,每個人看似不一樣的人生都只是一場輪回,一場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的輪回。
因為,生命的本質是虛無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命若琴弦》的核心,在于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
史鐵生以一對瞎子,一老一少的經(jīng)歷來闡釋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就是一場吃苦的輪回。無論是小心翼翼,還是惶惶度日;無論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我們都得經(jīng)歷苦難,體會到頭來皆是一場空的悵然。在最后,老瞎子發(fā)現(xiàn)那藥方僅僅是一個空白的紙張的時候,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也讓我們讀者明白了如何去找尋自己的人生意義。
①人的命就象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相比于瞎子師徒,我們大多數(shù)健全的人其實算幸福的了,可隨著長大,我們愈發(fā)變得迷茫,為什么非要按部就班地讀書、成家、立業(yè)呢?為什么非得給自己的人生設定目標呢?
老瞎子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知曉藥方只是一張無字白紙時,老瞎子幾天幾夜地呆望著天空,因為對于老瞎子而言,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了。無字白紙確實只是一個虛假的藥方,重見光明確實是老瞎子追求一生的虛設目的,可正是由于這虛設的目的,給了意義得以產(chǎn)生的空間,也給了老瞎子勇敢活下去的生氣。
他雖奔奔忙忙的翻山、走路、彈琴,但是同時他也在這奔忙中、心焦中、憂慮中感受到了歡樂。他雖一輩子在為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的吃苦,可正是這樣有所念想的人生,被繃緊的人生,才使得他過得有意義。
我們的人生也同樣如此,我們常常給自己虛設目的,常常在人生陷入困頓時向老天哭訴,早知道一切成空,還不如提前知道真相,免得白做工。
可生命的意義就是在于此啊,未來的可能性讓我們繃緊了自己,讓自己不再虛度光陰;每一階段的人生目標讓我們充實了自己,讓自己從過程中獲得了歡樂。命運雖不公,但我們仍能選擇拉緊自己的人生之弦,彈好自己的人生之弦。
這就夠了!
②即使身不由己,也能在命運設定的限制里活出無限
故事的結尾,老瞎子明知道真相,可他卻選擇繼續(xù)給小瞎子說出善意的謊言,也導致小瞎子走向和老瞎子一樣的輪回。
這樣的做法我雖不認同,但我能理解。對于小瞎子而言,如若老瞎子告訴了他真相,那小瞎子就得重新為自己找尋人生目標。可問題在于小瞎子找不到啊!
對于瞎子師徒而言,他們的一生都困于自己的眼盲缺陷中,且由于世人對瞎子天生的偏見,導致師徒倆將全部注意力放到如何復明上。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虛妄,那結果顯而易見,他們承受不來,只能欺騙自己藥方是真的,復明是能實現(xiàn)的。
但在我看來,無論是殘疾的師徒倆,還是我們日常中的普通人,認知都太過狹隘。
且由于這樣的狹隘,我們才將自己陷入到了無形的套索中,并去為不可能實現(xiàn)的目標奮斗,也導致自己的人生走向悲劇。反之,作者史鐵生,雖然他雙腿殘疾,可是他并不局限于自己的雙腿,他也沒有將自己的目標設為雙腿痊愈,而是將自己沉浸于文學之中。
在這一方面來說,史鐵生局限于自己的雙腿,不能像普通人一樣走遍世界,但他無限于自己的文學世界,超越普通人,攀登上了文學巔峰。
無論是對于瞎子師徒而言,還是對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多數(shù)人而言,命運從來都是不公的。有的人一生順遂,有的人窮奇一生,也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那為什么我們要將自己限制于自己的缺陷中呢?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也都有能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接受并熱愛生命的苦難,無視當下的殘缺與困境,從自己的長處中找尋合適自己的目標,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放下命運的磨難,在它設定的限制里活出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