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作文400字免費可抄_作文400字可抄免費
三木秉鳳,本名周鳳森,1968年生,山東濰坊營里人,專業法律,道學、哲學、文學、世界古典哲學及戰略學愛好者。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傳承經典文化、延續中華文脈,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盡自己的一份責任,并于2016年6月組建文化群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傳媒】這支網絡文化隊伍,并開展征文活動。團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初衷,與中央同頻,與民族共振,從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復興,從文化復興走向文化繁榮,從文化繁榮走向文化普世!承擔起我們文人的責任!
母親的生日 789
文/三木秉鳳詩文選
(一)
母親的生日是農歷三月初五,自從三十年前離開家鄉小村,每年這一天,我們兄弟姐妹都會回來,家里像過節一樣。隨著年齡增大,一年中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心中也想著常回家看看,但都會被一些“冠冕堂皇”的事務奪走了時間,轉眼母親已經八十三歲了。
春節回家過年,已經感覺到母親的蒼老,雪白凌亂的頭發,滿臉粗糙的皺紋,步履亦帶蹣跚。過去精明能干的母親,如今面對蒸糕、和面、包餃這些年活兒,只能望洋興嘆了。我知道,母親的未來日子越來越少,我報恩的日子越來越短,這樣想著,猛覺著一陣陣慚愧,涌上了心頭。
剛剛進入三月初一,父親的電話就一天兩次打來,提醒我母親的生日就要到了。其實我知道,這不是父親主動打來電話,而是母親在家中開始嘮叨此事了。當天我辦理了休假手續,準備長時間地陪伴父母一段時間。親情的表現,有時不僅是衣食供給,更是一種溫馨的陪伴。
我購買了初二傍晚的高鐵票,并打電話告訴家中,當我輾轉回到家中時,父母都沒睡,坐在燈下等我,鍋里還熱著飯,床上新被套早已鋪好。“娘,我回來了”,游子一句簡單的話,滿屋子早已洋溢著無限親情。
這就是家,一個不大卻給予我溫暖的地方,幼年,少年,小學,中學,我就是從這里背起行嚢,告別鄉親,走出壟野,帶著詩與夢想奔向遠方…
這就是家,小門,小院,籬笆墻,小村老家一切還保留著我小時候的模樣…唯一變化就是我二十年前種下的幾顆幼竹,如今已經蒼翠挺拔,密集綿綿,它們矗立于草門邊婷婷玉立,守望著我的家,還有我的老娘…
(二)
我的家鄉小村,以最先創村的姓氏而命名為周家莊。傳說祖上是兄弟二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而來,至我這輩,已達二十一世子孫,歷經了四百余年發展,目前繁衍成四百戶人家的村莊。
我的小村,離渤海南岸的羊口漁港碼頭僅二十公里,春夏時節,日夜溫差較大。昨日返鄉的疲勞,也讓我自然美美地睡到清晨。我從庭樹鳥鳴中醒來,閉著眼睛享受窗風微寒撫面。小屋一人的世界里,感覺一種從未有過的放松坦然,好似外部的一切,離我那么遙遠,那么遙遠……“起床吧,飯都涼了”,母親輕輕喊著我的乳名,猶如夢幻般稚童時的呼喚。我睜開眼睛,母親幾乎貼著我的臉,慈祥地凝望著我。也許在我床頭,母親已經坐了很久很久了。
我努力回憶著,母親予我的最原始記憶,一點一點地向靈魂深處挖潛,這時浮現出二歲半時的影像,妹妹剛剛出生,家里遠親近鄰人來人往,只見三姨提來一條刀魚,看望哺乳期的母親,大人笑著,說那條魚比我還高。二歲半,對母親當時的言談舉止,已經模糊不清。只記得,我呆在三姨懷里,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大人們塞到嘴里的東西。
如今,農村物質文化生活已豐富多彩。足不出戶,一個電話打出,附近的酒店就會送來“量身定做”的美食,菜堆滿案。雖說走南闖北,也吃過百家之飯。然而我對家鄉飲食有種百吃不厭的偏愛。這方水土,養育我走過童年少年時代,那種根植靈魂深處的故鄉之情,也將陪伴我走過終生歲月。
(三)
我清早起來,走出村落,迎著朝霞,信步踏入尺許些高的青青麥浪之中,去感受那濃濃的鄉村春意。小時候的曾經流水潺湲的溝瀆池塘,里面長滿了蘆葦雜草。我還記得昔時渠溝兩畔,雜樨荊棘高過人頭,這是小孩子們捉迷藏或玩游戲的最佳場所。過去農村沒有幼兒園,這些荒坡野地就是孩子的快。
玩累了,大伙就商量些壞主意,如何去破壞大人的勞動成果?或者采摘尚未成熟的花果,或者偷吃澀澀苦口的李桃。記得前鄰三奶奶院中有棵枝蔓茂盛的葡萄樹,葡萄剛剛掛果的時節,三奶奶總是坐在葡萄架下,大聲喝叱我們這些探頭探腦的小孩兒。但我們總能趁著三奶奶洗衣做飯的空檔,迅速作案,然后一哄而散。三奶奶是非常善良的老人。中秋節葡萄成熟時,她都會剪下幾串,分到各個家中,品味三奶奶家的酸中帶甘的大葡萄,也成為我童年難忘的記憶碎片。
清貧的年代有清貧的快樂,兒時的時間總是那么漫長。每天傍晚,我就站在村頭最高的地方,盼望著參加集體勞動的母親早些歸來。小孩的視野很小,也許孩子眼中最溫暖的世界就是母親的懷抱。
(四)
多少年來,母親對于生日儀式并不看重,對滿案盛食也無多少興趣。只是每次我們回來,她就一直笑著,慈愛的目光似乎不曾離開過我們的身影,我知道母親守望的就是兒女的回歸,哪怕是短暫的相聚,母親都感到無比的欣慰!
記得父母對我祖父母一直敬重有加,祖父祖母生日,母親不僅獻上煮蛋,父親還要對祖父祖母行跪拜大禮。今天這些“繁文縟節”在我輩已經省略。母親生日,我所能做到的,僅僅是幾日溫馨的陪伴而已。而母親對于兒女的生日卻格外寄重,小時候,即是日子過得再緊,每逢孩子們的生日,母親都會煮上一只雞蛋,看著我們吃完,多少年來,吃上一只完整的煮蛋就成為了我們鄉村小孩的生日標志。即便人到中年,在我生日這天,母親依然讓父親打來電話,囑咐我要吃一只雞蛋,寓意一歲的圓滿與順利。人間的親情是什么?是一杯遞來的茶水,是一句簡短的問候,是一雙凝望的眼睛,是對坐無言的默契,是一段靜靜的陪伴。也許正是這些最平常不過的簡單與純樸才是人間最真實、最溫暖的地方。
(五)
母親生日,正趕上谷雨時節,天地氤氳,竟然綿綿密密地飄下雨來。我仰著頭,望著烏蒙的天空,任細雨清涼潤面。陣陣東風吹得庭樹搖來蕩去,院中父母親種下的幾畦青菜,卻盡情沐浴于甘露之中。
我家老屋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里,顯得古樸滄桑,并不明亮的老房燈下,父親看著舊書,母親靜靜地獨自端著茶水,一只花貓安然睡在沙發的最深處。
小院南面的一棵古槐,兩顆棗樹,好似在我小時候就這般高,如今依然蒼翠豐茂。據父親講,院中這顆老棗樹他小時候就已很大,這樣算來,已在我家歷經百年風光了。
我的祖上應算詩書之家。祖父在民國時期正上師范時,恰逢日本侵華,祖父的老師帶領包括祖父在內的大部分學生集體參加了國家軍隊。祖父在世時,還經常給我們講些他的生死經歷的故事,祖父九十三歲去逝,逝前留下了近十萬字的回憶錄。
(六)
農歷三月初五,正是母親的生日。這天清風徐徐,鶯鳴傳堂。一大早,村委兩名干部就送來了喜慶的蛋糕。這是村子里八十歲以上老人都享用的福利。母親的生日在村南彌河北畔的一家小酒店進行。菜品簡單、樸素、實惠。沒有豪奢之味,沒有絲竹之樂,沒有鞭炮之音。風聲,雨聲,祝福聲,與天地蒼茫之景蒙蒙輝映。
我記得,我的初中就是在彌河西畔的西黑聯中度過的,這家聯中由附近的七八個村聯合組成。1979年我升入初中后,中央經過“撥亂反正”,教育秩序基本恢復。那時崇尚學識的母親對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鼓勵我考取大學,向上發展。
初中的三年光陰短暫而充實。中午住校,母親會將家中最好的“干糧”放在我的書包里。這期間,我惡補著失去的小學五年知識,其實,我真正的人生一年級,是從初中才正式開始的。
十七歲這年,我考取大學,成為小村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位本科生。在我離鄉之后的三十三年里,每年我都經歷雙親送兒離鄉的那一幕。年復一年,如今父母在村頭招手離別的場景已成為半百之我銘記在內心深處的鄉村圖騰。
(七)
美好的日子總是幸福而短暫,一周時光轉瞬即逝。這段有親情陪伴的日子里,我每天都能聽到父親哼唱著小曲,母親則歡快地進進出出,盡量將小院種植的小蔥小菜擺上案桌。
這七日時光也是我一生中最輕松的日子。我走過田間壟頭,跨越小溝小徑,撥開荊棘叢雜,努力去覓尋著記憶中那點點滴滴的痕跡。這個不大的村落,像一泓清塘,承載了我多少綿綿不絕的鄉愁。白云從樹梢輕輕飄過,小鳥繞著屋頂圈圈飛翔,灣畔老槐樹上花香四溢,靜靜的村落,就這么樸素自然。
從寒窗苦讀到生存打拼,從一無所有至事業中天,從“少小離家”到“老大還歸”,人生似圓,有時起點也就是終點,這樣想著,一種生命滄桑感緩緩覆蓋了憂憂的心田。我曾多少次問自己,哪里才是我生命的真正歸宿?肉體享受抑或靈魂的修養?荒塚暗居抑或天堂的超然?
今天,我就要離開家鄉了,濟南的親友已經來到小村接我。
“娘,我要回去了。”每次都是這句簡單而低沉的告別。骨子里的我,從小就沒有更多的蜜語甘言去安慰父母什么。
環顧溫馨而又熟悉的小院,老屋,小門,棗樹,翠竹,籬笆墻,還有茂茂密密的幾畦青菜,還有庭臺下大搖大擺的花貓,一切自然,親切,安怡,令人依依不舍。
我走了,馬達聲告訴我,車已經離開。我不忍心回頭看著父母蒼老的身影,怕涌出淚水。但父母一定還站在馬路中間揮手致別,一直望著小車絕塵而去……
主編簡介:尹相秋 (網名夢鎖清秋)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聯墨雙修副總編;《清秋文軒》總編;《都市頭條》認證編輯;《今日頭條》認證編輯。2020年中國互聯網首屆朗讀大賽獲得優秀獎。2022年10月榮獲國際中文朗誦《金梅花獎》三等獎,有百余篇散文發表在網絡平臺。朗誦作品三千余首;配音秀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