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的寓意(最大的麥穗的寓意是什么)
一日三餐的人,絕不能體會挨餓的滋味,決不能了解那些被餓死的老百姓懷著怎樣的幻想離開世界。錦衣玉食的人,決不能體會貧窮的滋味,決不能了解那些手腳被每個冬天凍傷的歲月。
“我餓了。”“走,姐姐背著你,咱去找吃的!”
餓了的小姨4歲,小姨的姐姐7歲。麥田里的麥子金黃了,長勢喜人。小姨餓了,小姨的姐姐也餓呀。
姐姐背著妹妹,飛速地跑到地頭,摘下兩個麥穗就跑。
“等著,我給你搓搓。”
兩個麥穗,姐姐仔細地搓,兩個手反復倒著用嘴吹去麥皮。“給你,快吃吧!”[摸頭]
小姨高興地伸出手去接麥粒。終于可以有口吃的了!
“哎,誰家的孩子,敢偷麥穗?交回來。”姐姐嚇得慌了神,妹妹嚇得把手里的麥粒舉了起來。
家里被扣了一個人的口糧,本來就吃不飽的日子,雪上加霜了。
“姐姐”是我的母親,一個我扔一點點糧食就罵我半天的農村婦女,一個7歲就勇敢地要為妹妹找一口吃食的姐姐,一位一輩子看著糧食比金子還貴重的中國公民。
妹妹沒有吃上麥粒,母親耿耿于懷了大輩子。每每說起來,還在怪罪自己當時太大意,怪罪自己給家里惹了禍事。
那樣的童年,讓母親看待糧食比金子還要貴重。
母親結婚了,婆家的境況并沒有比娘家好,谷子糠的一日三餐,能吃一頓辟谷的粥就是大日子了。
“我什么時候才能吃上一個玉米面窩窩?”每天吃不飽的母親,一個窩窩頭成為她在許多時間里的夢想。可是能吃上一個窩窩頭的日子,在她的目力范圍,仿佛永遠看不到。[傷心]
青菜葉子和著谷子糠成長的童年,不用任何說教就懂得糧食珍貴,從骨子里就會無比珍惜糧食。
每當母親對變了質的饅頭也要剝了皮再熱一熱吃,我就非常氣憤。“你吃了變了質的,那些好的不是又成變質的了?”母親并不聽我這一套歪理,總是不能扔掉就對了。
母親常常說:現在的人都有罪呀!你也跟著變了。那種無奈和痛心疾首的語氣,每次都會戳疼我的心。
從我記事起,母親就對哥哥格外偏心。“你哥哥苦呀,我懷著他時,天天吃谷子糠。”
哥哥出生后,因為谷子糠產不出母乳,母親就用調羹舀一勺面粉——舀一勺家里按照當年收成分得的幾斤面粉,放在大勺里用清水和勻,手端著在爐子上煮成糊糊,給剛出生的哥哥吃。
哥哥一直很瘦小,盡管母親對他再偏心。
偏心的母親,一度被我誤解為重男輕女。
對待哥哥偏心,何嘗不是對自己童年缺失的一種補償?
母親一個字也不認識,可是種莊稼絕沒有半點含糊。就算如今已經70高齡,爬山時仍然健步如飛,我只能望塵莫及。這樣的好身體,都得益于母親終其一生都在幸福的耕耘那躺在半山腰的豐產寶地。
去年秋天,南瓜、谷子大豐收,母親第一時間想給哥哥郵寄過去,讓哥哥吃上她收獲的新鮮糧食。問我郵費貴不貴?我說:“郵費算個啥?這糧食比金子貴重呢!”[偷笑]
我出生那年,窩窩頭終于還是被“聯產承包責任制”給分配到我家的鍋里來了。有了窩頭吃的母親,走路都格外有力氣了。
[奮斗]天不亮就到田里去奮斗。雜草試圖在“承包田”里長大,享受好水好肥被母親照顧的待遇,真正是做夢來。它們死了也不知道:那田里,種著母親多年的夢想,種著母親做夢都想吃上一口的窩窩頭哩![奮斗]
每一天,窩窩頭都能管飽。
蒸熟的、煮熟的、烙熟的;小山樣的、餅狀的、疙瘩狀的。仿佛全世界的飯都只能是玉米面為原料。那些花樣繁多的窩窩頭,就是花樣繁多的、母親最踏實的幸福。
還是小小朋友的我,被這窩窩頭搞得消化不良,對窩窩頭產生了極不友好的態度。我開始抗議吃窩窩頭。
盡管從那以后窩窩頭變成了煎餅,但是,我對窩窩頭的抵觸,伴隨了我整個的成長路程,并將伴隨我一生。
麥假和秋假是不會有太多作業的,因為這兩個假期的功能是收獲。
小學生參與田間勞動,最大的工作是對父母遺漏的糧食進行地毯式檢查,爭取不能落下一粒糧食。
割麥子用鐮刀,父母在麥子田壟間穿梭收割,我和哥哥則一人盯一壟。從父母手里掉了的和身子比較矮小的麥穗,被我和哥哥收集起來,用麥秸稈捆起來,收編到“大部隊”里,等著父母整個捆起來便于運輸。[酷]
大概知識學得少,我的眼睛也不太靈光。父親總是不放心我揀過的區域。也總能在我揀過后,還能再拾起一大把麥穗。
麥子被捆起來,用扁擔挑到公路上,裝上推車。在這一捆、一運、一裝車中,是否有遺漏的麥穗肯定是隨時檢查的。“粒粒皆辛苦”,穗穗皆寶貴。[蛋糕]
當麥假結束的時候,麥子一般會打場、曬干、收儲完畢了。一場清涼的雨過后,那些看不見的麥粒,會被雨水沖到一處,母親就拿個水瓢,小心地一粒粒撿拾起來,用清水淘洗過,曬干后歸到“大部隊”里去。
檢查玉米棒子是否遺漏,可比檢查麥穗困難多了。
玉米棒子是在玉米秸稈上被掰下來的。穿梭在“青紗帳”里,可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稍有不慎,被毛毛蟲蟄了,可是要認真疼上好一陣子的。
單純在玉米秸稈還沒有放倒前,想把漏下的玉米都檢查出來是幾乎不可能的。總是到刨地前、殺倒玉米秸稈時,還會檢查出幾個棒子。這樣的棒子,有的會在雨水的浸泡下,在秸稈上長著就發出了嫩芽。
??[笑]麥假和秋假,是那個年代最紅火的日子,也是那個年代最幸福的日子,勞累中的人們,總是帶著花一樣滿足的笑容。
把麥苗當做韭菜,這是天真無邪還是教育的倒退?
一日三餐的人,絕不能體會挨餓的滋味,決不能了解那些被餓死的老百姓懷著怎樣的幻想離開世界。
錦衣玉食的人,決不能體會貧窮的滋味,決不能了解那些手腳被每個冬天凍傷的歲月。
無論多少說教,女兒不自己親手撒下麥種,為麥苗除草施肥除蟲,再收割、打場、推磨、篩粉,最后和面、蒸熟,就不會真正懂得麥子。
無論多少勞作,女兒不經歷過餓的天天吃不飽,體驗不知道直到哪一天才能吃飽的困境,就不會真正懂得麥子的珍貴。
“那是麥子,不是韭菜,秋天里種下,夏天就收獲了。”除了這干巴巴的介紹,我不能再給女兒些什么其他關于麥子的知識了。
能夠說出來的,只能是現象。感受,永遠是自己內心的。就如同“道可道,非常道。”說出來,就已經不是了。
相信如果沒有親情之間的信任,女兒在聽她姥姥講述過去的事情的時候,可能不會相信是真實的吧。也許她覺得相信麥苗是韭菜可能更靠譜,因為她是真的曾經見過長在田里的韭菜。
珍惜糧食,杜絕浪費,是一個今人對先輩最起碼的尊重。[謝謝]
“現在的人都有罪呀!”這句話,是一點也不虛的。這句話是一個真正懂得餓是什么滋味的人才能懂得的真理。
在這個仿佛用金錢可以評價一切的時代,糧食的價格是如此廉價,讓浮躁于金錢的人抱怨著為什么糧食這么便宜,賣不上一個好價錢,這個時代阻礙了種糧者的財路。
這個世界不再有人把糧食當做比黃金還要重,是我們的黨和國家對他的人民照顧的太好了,使不把糧食當糧食而當做發家致富手段的人忘記了危機并存。
在這個無數人生命換來的和平年代里,正視歷史,正視那些艱難困苦,珍惜現在,珍惜得來不易的生活,是對革命先烈最起碼的尊重。[給你小心心][謝謝]
感謝您花費寶貴的時間閱讀[比心]。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您送我一個鼓勵的小愛心。如果對往期的文章感興趣,歡迎您點擊下方鏈接直達[謝謝][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