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監事工作報告_社會組織監事工作報告范文
4月13日,《中國非營利組織監事制度及其有效性研究報告》專家論證會在京舉行。作為中國慈善聯合會監事長,同時也是該報告的發起人,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主持了這場論證會。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議題,雷永勝表示,這與他個人工作經歷和實務實踐有密切的關系。在與同行交流時,他們都有發現,在中國的非營利組織中,監事會或監事的作用很難發揮。怎樣在現有狀態的基礎上推動這一制度的有效實現,可能理論先行會更有幫助。于是,他發起了這一議題研究,并得到了中慈聯秘書處和監事會的集體支持,同時聯合騰訊基金會共同出資,資助這一課題的研究。
對這一議題的關注,也得到了到場專家強烈的呼應:來自清華大學的鄧國勝教授、來自南開大學的朱健剛教授以及來自北京大學的袁瑞軍副教授都談及一直以來對這一議題的關注,“而這一次有人真正在推動這一研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事”。
會上,中國慈善聯合會副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康曉光和他的研究團隊為大家呈現了近十萬字的研究成果。
報告指出,中國非營利組織監事制度的發展,已經邁出了“從無到有”的關鍵一步,但仍處于“初級階段”。
積極的方面,目前已經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相關法律、條例、政策;基金會均設立了監事制度;一部分社團、社會服務組織設立了監事制度;一部分非營利組織還自發地設立或增益了內部監事制度,形成了一套監事履職行動方式;少數組織達成實質有效性。
而消極的方面,報告指出,法律、條例、政策過于簡陋,沒有配套制度支持;尚有一大批非營利組織未設立監事制度;大多數監事制度流于形式;組織中的決策者、監事、理事會、秘書處普遍不重視監事工作;監事行業的行業建設尚未起步。
對于這一現狀,現場的專家和嘉賓普遍認可:北京達理基金會理事長杭璨、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監事趙志偉,結合自身所在的機構進行了分享;《公益時報》副社長張雪弢從媒體視角分享了發揮好監督作用的難度。
報告提出的“QCA研究方法”及“行動方案”等內容引起了到場專家和嘉賓的激烈討論與碰撞,用中國慈善聯合會常務副秘書長劉佑平的話來說是“刀光劍影、火花四濺”:這不僅是高校教授的“交鋒”,也有來自新華網同時任中國慈善聯合會監事的譚玉平、來自騰訊基金會同時任中國慈善聯合會監事的竇瑞剛,每一位專家與嘉賓都“直言不諱”,大膽“拋磚”,認真分享,但也努力思考如何去真正地解決問題,推動行業的發展。
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大家緊緊圍繞“如何在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同時又深受西方影響的我國公益慈善土壤里,推廣大陸法系的監事制度”以及“如何在理事會失靈而行政嚴管有余情況下,以監事制度來激發非營利組織的現代化活力”等議題展開討論。
監事制度與社會組織自治,關系著社會組織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水平的現代化,也關系著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的現代化。劉佑平表示,“作為行業組織,推動行業自律自治,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是中慈聯的職責所在”。
雷永勝表示,此次會議作為中國公益監事制度探討的第一個吃螃蟹的會議,應該“載入史冊”,“盡管我們不可以預知未來的走向,但大家共同的目標一定是讓行業更好。”
“對中國監事制度及有效性的研究,未來我會一直關注并支持下去。”雷永勝表示。
記者:張雪弢
來源:公益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