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道理啟示—狂人日記主要告訴我們什么
1918年5月,閉關10年的魯迅在《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上發表了《狂人日記》,沉寂一段時間后,各類閱讀評論風起云涌,可謂壯觀。
《狂人日記》被冠以“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一出關就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
高明之處在于,我們把現實環境比喻成一個封閉的鐵房子,他想讓你推開鐵門,卻又給你推開門設置障礙,給想推開門的人以啟發,但又怕血腥殘酷的現實讓人難以接受不如不知道為好。
很多人知道《狂人日記》是從課本上的“吃人”記住的,這本書到底說了什么呢?
文章在引子部分就說明狂人是生病了:“日前偶間其一大病;適歸故鄉,迂道往訪,則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持歸閱一過,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拿過他的日記讀過一遍,患的大概是“迫害狂”之類的病,文章未起,先入為主,此人真乃瘋子也。
引子部分以旁觀者的角色引出小說,主體部分都是以“狂人”的口吻展現,以日記形式從“瘋子”的視角展示“瘋子”的心理和內心的呼喊。那么,狂人果然是瘋子嗎?究竟是我們正常、狂人不正常,還是狂人正常、我們不正常呢?
這個狂人瞧誰的眼神都感覺是要吃自己的,“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趙貴翁是這樣,那伙小孩子是這樣,佃戶和大哥的眼光也“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樣”,醫老頭子是劊子手假扮的。
就連那趙家的狗看我兩眼也另有深意:“前天趙家的狗,看我幾眼,可見他也同謀,早已接洽”。正常的人怎么會把所有動物的眼神都解讀成一種意思,就算人是真的想吃我,所以怕我知道但又想害我,把趙家的狗也設為假想敵似乎有些夸張,更別提吃魚的時候“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樣”,活物尚且還有靈性,死魚也能使他想到吃人的人,病且不輕。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既是歷史書,怎么會沒有年代,還能從“仁義道德”的字縫里看出滿本的“吃人”,這種境界,若非大智便是大病
再看狂人勸轉大哥的話:“大哥,大約當初野蠻的人,都吃過一點人。后來因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變了人,變了真的人。有的卻還吃,——也同蟲子一樣,有的變了魚鳥猴子,一直變到人。
一堆亂七八糟的比喻仿佛很有道理,后面還有一個個事實論據展開論證,把大哥講得“眼光便兇狠起來”,好些人都來圍觀,是啊,誰不愛看熱鬧,還是個愛一本正經講道理的瘋子。
其實是我們都瘋了,狂人是唯一清醒的,唯一敢思考并敢吶喊出來的人,在一群瘋子中間的唯一正常人自然被認為他才是瘋子。
狂人和路人攀談討論吃人問題時,狂人再三追問,路人開始還只是半開玩笑含糊其辭地應答著,后來竟慢慢較起真來,要知道前提是在大家眼中“我”是個瘋子啊,明知是瘋子還和他講道理,一是心虛,二是也不正常。“
我不同你講這些道理;總之你不該說,你說便是你錯!”
就好比洞穴神話中,有一個穴居人掙脫鎖鏈看到了外面豐富多彩的真實的世界,于是他想回去告訴同伴洞穴墻上的只是人偶的影子,世界遠比這些影子精彩得多,結果回去后卻被其他洞穴人殺害。
魯迅想告訴世人的不是這樣的好消息,而是黑暗的事實,他內心糾結,不知如何抉擇,如何表達。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
文末的問號和省略號用得巧妙,這種微弱的呼喊表明了他自己都不確定是否能在這樣的絕望中找到希望。狂人癲狂的吶喊和文末微弱的呼喊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是魯迅的無奈,但縱使是無力的抗爭,也依然要抗爭到底。
魯迅塑造的這個狂人只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為誰都不愿意被人指著鼻子說“你們瘋了”但卻更愿意去看別人說他自己“我瘋了”,也對應了魯迅筆下的看客的心理。這樣的表達給想推門的人啟發,但又沒有表明到底該如何推開鐵門,真的是意味深長,高,實在是高。
很多年后,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魯迅,在學魯迅的時候很痛苦,后來才認識到了魯迅的偉大。有人說喜歡魯迅的直接,有人喜歡魯迅的犀利,有人喜歡魯迅的怒極反笑。
時代滄桑變化,吶喊聲永無休止,對于喜歡魯迅的朋友,我沒有給他們推薦《吶喊》《彷徨》《阿Q正傳》等名作,我最希望他們讀一讀《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里塑造了一個世界,剛看的時候覺得虛幻,但越讀越覺得深刻真實,如果你能把隱喻一層層的剝開,你會發現,魯迅真的是一個天才。
我也希望更多的朋友能讀到《狂人日記》這本書,也給大家推薦一個我最喜歡的版本,精裝版,比平裝的貴一點,更適合收藏和送人,紅色的封面更能表現出“狂人”的狂。
還有書中的一句話,現在又被廣為傳承:從來如此,便對么?其實書中的經典名句太多太多,還是留給大家慢慢發現吧,點擊下方就能購買。
賽威 精裝本狂人日記 ¥36.9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