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道理與啟示-孔融讓梨給我們的啟示不超過五十個字
首先介紹一下,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治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元城(今河北大名縣)縣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并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后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經劉備表薦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
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后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孔融能詩善文,曹丕稱其文"揚(揚雄)、班(班固)儔也。"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表》,其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張溥輯有《孔北海集》。
接下來為大家講一下這個故事,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兹谒惶艉玫模粧蟮模荒昧艘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
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這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同時這個故事還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遵守公序良俗?!度纸洝分?融四歲,能讓梨"即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