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感受50字,辛亥革命感受200字
清朝末年,知識分子先后掀起三次救國運動:戊戌變法、立憲運動、辛亥革命。這三件大事,對中國近現代國家形態和民眾意識的塑造影響深遠。
戊戌變法,蓋因知識分子對晚清觀念狹窄的官僚統治階層的失望,轉而力求全面改革,刷新制度。但是矯枉過正,計劃過于龐雜且急功近利,再因保守勢力巨大阻撓,終于偃旗息鼓、一事無成。晚清知識分子得此教訓,認為改革有成勢必需要從根本入手。一部分人要求改革體制,建立議會制度;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應該徹底推翻腐朽 的晚清王朝,建立新政。這兩種不同的觀念,分別掀起了立憲和革命運動。參加立憲的知識分子態度較為溫和,參加革命者則十分激烈。前者稱為立憲派,后者稱為革命黨。結果革命成功,立憲中道而止。但是革命的發生,與立憲運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武昌起義之后,立憲派再次卷入時局洪流,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張朋園所著《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一書,以探討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之關系為題,探討了立憲派對辛亥革命的影響,以及立憲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所涉及范圍包括:一、從事立憲運動的知識分子。何以態度溫和或與其出身背景有關;了解立憲派的出身背景,而后可以理解其溫和態度的由來。二、立憲派人士既以立憲政治為理想,此一觀念得自何人之倡導并用什么方法去實現?三、立憲運動是一個失敗的運動嗎?何以失敗?是立憲派自身組織的不健全,還是晚清統治者的阻撓。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四、立憲派人士失望之余,心理上如何變異?是否轉向革命?五、辛亥革命發生后,立憲派人士扮演了怎樣角色。是積極參與還是消極卷入?或別有用心的利用。
為了探討上述問題,作者用政黨原理分析了晚清立憲派的背景、信仰、組織,用群眾運動眼光剖析了立憲運動的群眾基礎和運作機制及其產生的影響。用群眾心理去推測立憲運動的心理變異。對于立憲派卷入革命之后的活動,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了立憲派對辛亥革命的反應。
更多的“主流”話語將立憲運動和辛亥革命割裂乃至對立來認識,認為二者南轅北轍或截然對立,本書經過大量史料調查和口述訪問,采取社會學模型和統計學分析框架,以堅實的數據和嚴謹的理論重新挖掘了立憲運動和辛亥革命之間的關聯和必然,還歷史以連續和整體的圖景。充分地認識過去才能把握未來,全面地理解歷史才能預見明天。向后看就是向前進。讀史就是重塑未來。通讀全書,可以更加系統和客觀理解歷史,亦可更加理性審慎地讀懂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