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混合應用題500道、小學一年級混合應用題
為什么千里之外的國際軍事沖突會引發朋友圈的大辯論?為什么有些人相信疫情中所使用的疫苗隱藏著少數妄圖控制人類的人們不可告人的秘密?為什么有些人相信平權運動帶來了美國的衰落,而另一部分人不這樣看?為什么有些人相信人類登月和“九一一”事件,都是隱藏著政府陰謀的謊言?
過去的幾年中,“撕裂”,或者“極化”是人們常常聽到的詞匯。在同一社會議題上,民眾往往會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立場。那么雙方當中是不是一定有一方是正確,或者正義的,另一方是錯誤,或者不道德的?
事實上,人們發現自己的很多想法和觀點,與平日里感覺和自己似乎并沒有太大差異的朋友,甚至親人之間,都出現了分歧。但令許多人感到困惑的是,有時甚至是完全對立的兩個立場上的兩個人,在生活中都是非常善良的人。
這種困惑的情形,其實托馬斯·索維爾教授早在1980年代末期的一部作品《觀念的沖突》中就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不過對于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他的這部作品多少有些讓人感到陌生。直到今年,由云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夏維勇副教授翻譯的簡體中譯本《觀念的沖突》才在中國大陸出版。此前,這本書的英文版已經過了數次修訂、出版。著作等身的索維爾教授在2007年版的序言中提到,這是他自己作品中最為喜歡的一本。
《觀念的沖突》,[美] 托馬斯·索維爾著,夏維勇譯,后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3年8月。
超越“左、右”的分野
托馬斯·索維爾是美國最富盛名的保守主義學者之一。他出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高中輟學后加入海軍陸戰隊,參加過朝鮮戰爭。回國后進入哈佛大學就讀,最終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從80年代起,索維爾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工作,擔任高級研究員。他的一系列作品,都非常有影響力,成為人文、社會科學比如經濟學領域的必讀科目。其本人也獲得了國家人文獎章等重要獎項。
托馬斯·索維爾,美國經濟學家,社會評論家、芝加哥學派代表人物之一。現為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曾在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等講授經濟學,還在政府部門擔任經濟學顧問,獲得過包括總統人文成就獎、全國人文學科獎、布萊德雷基金獎在內的眾多榮譽。
本書的英文版原名是“A Conflict of Visions – Ideological Origins of Political Struggles”,副標題或可以譯作:“政治斗爭的意識形態起源”。如書名所提示的,人們在同一議題上的立場分歧,并不僅僅是感性認識上的不同。“vision”一詞,筆者認為似乎“觀念”還無法簡單地概況它所含有的其他意義:比如它還有愿景、遠景,看法,解讀角度這樣的微妙含義。為了表述方便,本文中將使用“觀念”的翻譯。
作者把它描述為我們在頭腦中構建起任何系統性的推理方式之前,感受或感受到的東西背后所具有一系列邏輯鏈條的“先于分析的認知行為”。這里所講的推理,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理論”。這里的“觀念”,就是我們對世界運行方式的理解。觀念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一種直覺,是人們自己都未必意識到,也從未明確總結過的一種直覺。比如,在科學沒有出現之前,古人類或許會簡單地把像閃電等自然現象看作神靈所做的工作。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顯然有不一樣的想法,而牛頓和愛因斯坦則又有不同。又比如在對于社會的認識上,法國思想家盧梭和英國政治理論家、政治家埃德蒙·伯克的看法,也存在著分歧。我們許多人都認為,只要推理嚴謹、細致,就能得到“正確”的結論。不過與我們的直覺相悖的是,好的理論家,其論證的前提,也往往就是某種本質上是“直覺”的觀念。比如政論家,在下筆之前,恐怕早有想要論證的觀點了然于胸。
索維爾把人類的觀念劃分為兩種:“有限”的和“無限”的觀念。它們所對應的英文詞匯分別為:constrained,以及unconstrained。在諸如數學這樣的學科中,通常這兩個詞會被翻譯為:“有約束的”,以及“無約束的”。表示一種是否被外部條件所限制的狀態。持前者觀念的人認為人性先天具有缺陷和局限,我們既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試圖改變它。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限制這種局限性,以防止有害的結果發生。因此程序比結果更應該稱為公義的追求目標。而后者認為,人性本善,且具有延展性,人性也因此具有無限的可能。人們應該經過努力,追求一種盡善盡美的狀態。每個具體的事務,都有一個可操作的解決方案,因此結果的公義,才是最大的正義。
理解這兩個概念的最容易的切入點,是比較赫赫有名的蘇格蘭哲學家、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以及英國記者、政治哲學家威廉·葛德文的作品《政治正義論》。這兩部作品所展現出其作者的立場,就是這兩者分野的最好代表。
威廉·葛德文《政治正義論》英文版的書封插圖。
在亞當·斯密的書中,他曾假設這樣一種情形:如果某個帝國和它的所有居民被一場地震所吞沒。在距離這個國家萬里之遙的地方,比如歐洲,一個人可能對這個巨大的災難表示非常深切的悲傷。如果他恰巧是一個商人,或許還會對這場災難對于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商業產生的影響進行一番分析。但是一旦這些事情完成之后,他或許會回到自己平時悠閑的生活中,又或者會繼續自己的追求和工作。對于他來說,自己面臨的哪怕是最微小的問題,也比萬里之遙的地方的億萬生命損失更重要。而這,就是人類道德的局限性,也可以被稱為“自私”。斯密沒有對此表示失望,也不覺得它需要改變——它是生命的內在事實和人類觀念的根本局限性。斯密相信,任何試圖改變人性的努力,都將是徒勞,以及沒有意義的。
在亞當·斯密的思想中,人可以被誘導為他人創造利益,但最終起到激勵作用的,依然是利己的因素。斯密雖然是一位哲學教授,但他的論述和理解方式,已經是站在一位經濟學家的角度——我們知道,現代經濟學的基礎,就是所謂的人是利己的個體——經濟人。
在斯密觀念的對立面、威廉·葛德文的頭腦中,人的理解力和天性可以有目的的創造社會公益。他認為,“美德的本質”,不是利己,而是利他。而這種利他的傾向,是人類通往幸福的必經道路。他認為即便在牽涉到自己和家人的利益時,具有美德的人也可以始終如一地采取毫無自私因素的立場。他的描述,并不是人類和他自己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而是對于人類潛力和基本性質的理解和描述。斯密認為人的自私,是給定的;而葛德文則認為,用來應對自私的激勵制度本身就在促進這種自私。葛德文無疑看起來似乎站在了一個道德制高點,描述他核心理念的《政治正義論》,1793年在英格蘭一經出版就大獲成功。
亞當·斯密和葛德文代表了兩個對立的系統。雙方在歷史上曾經你來我往,唇槍舌劍,各有得失。最為具有代表性的或許是埃德蒙·伯克1790年的《法國革命論》,以及由美國思想家托馬斯·潘恩做出的具有爭議性的回應:《人的權力》(1791)。有趣的是,這兩者之間的爭論,被認為是政治光譜中左右對峙的代表性事件。美國政治評論家、學者尤沃爾·列文專門著有一本《偉大的爭論——埃德蒙·伯克,托馬斯·潘恩和左右的誕生》,詳細分析了當時的細節。
圖片來源:the living philosophy.com
雖然這一分野的兩邊的代表人物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政治光譜中左、右兩個陣營的代表性人物,但索維爾所提出的劃分方式與左右之分并不相同。左右之分指的是立場,索維爾探究的是人們為什么會持左、右這樣不同立場的原因。雖然索維爾的劃分也是二分法,但作者也表示這種簡單的劃分是為了便于人們理解:這兩種觀念分居于一個連續體的兩端,而并不是僅有兩個“非黑即白”的狀態。
索維爾認為,人們之間對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看法的原因就是持有限、無限觀念的人們以自己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這個世界。18世紀的兩場偉大的革命: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則可以被視為兩者在現實世界中的運用。前者更為清晰地反應了無限的觀念——當時,凡打著“人民”的名義的革命者,都被賦予了生殺予奪的大權,帶著一種可以改變一切的態度。美國革命的思想來源,較為復雜。雖然有托馬斯·潘恩和托馬斯·杰佛遜這樣在思想上接近法國革命的思想者,但對美國憲法產生了支配性影響的,則是在《聯邦黨人文集》中所體現出的有限觀念。而美國憲法所精心設計的制衡機制,就是這種無限觀念的產物。聯邦黨人認為,人生來就是邪惡的,而制衡才能限制這種邪惡胡作非為。在有限的觀念中,社會的進步過程不是依據意愿或者最終結果來完成的。而無限的觀念中,愚蠢和不道德能能夠解釋世界上的邪惡。
在本書中,作者也專門就幾個現實中具體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平等的悖論
平等的觀念,是社會事務中經常討論到的話題。在有限的觀念看來,平等和自由、正義一樣,是一種程序的特征,而不是像無限的觀念那樣把它當作一種結果。在前者看來,只要程序本身對待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那么無論在職場、法庭或者是其他場合,就會出現機會均等,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在持無限觀念的人們看來,把同樣的規則和程序,應用于不同財富、教育背景、文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人身上,本身就是在否定平等這個概念的意義。這意味著,我們的社會或許需要為某些處于弱勢的群體提供某些補償式的程序照顧:比如特殊的教育計劃、優先雇傭或者錄取的政策,免費的法律服務等等。在西方社會中出現的平權運動具有悠久的思想根源。比如法國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數學家尼古拉·孔多塞就曾表示:真正的平等應該要求社會政策“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差異”。
這是不是意味著,持有限觀念的人,就是薄情寡義,缺少同理心?索維爾認為并不是這樣。亞當·斯密和米爾頓·弗里德曼都曾經表現出對窮苦人的同情,但他們不贊同通過改變社會程序進行根本性的改變來實現結果的平等。弗里德里曼和持與其相同立場的人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系統中,現代技術和經濟的進步實際上讓窮人受益很多,而對那些富人已經擁有的東西幾乎沒有什么改變。如果過多的干預復雜的經濟程序,風險并不局限于在經濟領域的負面效果,更在于其導致了政治權力更加集中這樣一個值得警惕的后果。這也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中心思想。哈耶克也并沒有敵視民主社會主義者。相反,他認為他們是一群“真正有人性的人”,但是缺少實現社會整體目標所必須的“無情”。
在無限觀念中,權力在社會決策過程中的作用,要大于有限觀念所認為的。當以無限的觀念來設想這個世界的運轉方式時,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絕大多數事情,似乎都是由權力可以設計,并通過某些具體手段實現的。正因為如此,如果社會中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那么具有權力的人,往往會受到道德層面的譴責更多。而在有限的觀念中,任何社會現象或者問題,都是由系統性的合力和諸多因素共同鑄就的結果,因此很難通過權力的運用來根本性的解決問題。但是這種觀點的負面作用就是,對于變革式的改變發生的前景抱有相對悲觀的態度。
《脫歐:無理之戰》劇照。
法律的限度與正義的兩難
在對犯罪的看法中,持有限觀念的人認為人犯罪的原因僅僅由于他們是人。而他們的對立方,持無限觀念的人言中,是因為罪犯會把自身的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于是,防范犯罪的方法,就被集中在通過社會工具、教化等等方式預防犯罪,以及懲罰、阻止犯罪的發生。
在對經濟的看法上,持有限觀念的人認為市場經濟是對系統性的力量,也就是無數個個體選擇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對某一種有著明確的目的的力量的反應。而那只“看不見的手”——價格,則承擔著傳遞信息的作用,同時也是激勵的手段。而持無限觀念的人則相信經濟更多地反映了某個利益集團的訴求,市場也越來越多的被置于某種權力的控制之下。
對于法律正義的看法上,持優先觀念的人認為人類天生的局限,是法律正義的核心。法律的存在是審慎地選擇了較低標準作為對人類進行管理的準繩,它的目的是以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而有意識地權衡正義。生活在美國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法學家、最高法院大法官奧利佛·溫德爾·霍姆斯曾經對“把道德和法律混為一談”表達過反對。在這個問題上,威廉·葛德文依然站在相反的立場。他曾經說:“從來沒有相似的罪行”。根據所犯罪行“把所有人放到同一個起跑線”的訴訟不是“真正的正義”。對形式司法個體化,一直是無限觀念的一部分。教育家、哲學家約翰·杜威也曾經構想過一種類似于臨床病例那樣的,針對每個案件的完整記錄。
圖片來源:the living philosophy.com
觀念之爭,決定了我們的未來
作為保守主義學者,索維爾一如既往的對于觀念這一概念保持著警惕性。索維爾所受的學術訓練是經濟學。他的哲學思考也是以“自由市場”為原點。他自己在一系列的作品中所透露出來的觀念與亞當·斯密,埃德蒙·伯克、霍布斯等持同一立場。在索維爾的觀念中,任何個體的智慧,都受限于人本身的局限。系統性的程序所能提供的決策過程,是遠遠優于個體通過所謂“理性”的思考的結果的。
如前文所述,以某種觀念為基礎的政策,其結果往往會影響整個社會。這種影響的跨度,則可能是長期的,影響數十年,幾代人,甚至幾個世紀。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政治沖突通常是特殊利益、大眾情感,文化、社會矛盾等大量因素的綜合結果,是一種極為復雜的混合物。而在這種混亂中,某個利益集團是否能獲得成功,往往取決于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調動公眾對于某個觀念的支持力度。而這就為政治團體、煽動家、民粹主義者、機會主義者等等,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而另一方面,人類的理性在觀念面前,往往表現出一種無力感。索維爾教授不無幽默的在書中提到:如果來自外星的生物在1793年閱讀了威廉·葛德文的《政治正義論》,它們一定覺得這里面描述的人類和同一時期的《聯邦黨人文集》里所說的不是一種生物。言外之意,雖然兩部作品都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水準的作品,但兩者都不是唯一的真理一般的存在。
《至暗時刻》劇照。
可以說,觀念的沖突,塑造了我們的時代,也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人們或許會問,觀念是否具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在書中,索維爾的解釋與卡爾·波普爾的證偽理論類似:事實無法證明某種觀念的正確性,但是它可以被相反的事實所推翻。但麻煩在于,觀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簡化的。而偏偏它是理論的基礎,而且一些人以及一些群體的觀念,往往會放大為影響社會和人們福祉的具體政策和規范。
關于人類社會中的信息決策,索維爾在本書,以及其他的著作中都表現出一種保守主義的態度。他認為任何個人的知識都是非常有限的。人們對于社會的認識不可能達到一種非常全面的狀態,無法與有組織的系統相抗衡。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這種限制的影響,人們應該寄希望于社會中自然演化、發展出的掌握眾多領域內具體知識的專業流程、機構和人士。每個個體,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恪盡職守,同時允許其他人有對我們自己的工作做出選擇的自由——我們自己也同樣有這個權力。由于整個社會時刻都有源源不斷的信息產生,擁有權力的決策者只能就某些具體問題,在盡量獲得足夠信息之后,進行有限的干預,以及微調。而干預的時機和手段,最好不要由政治人物來決斷。
寫到這里,筆者聯想到在過去數年中,伴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劇烈動蕩和疫情的混亂,所產生的各種陰謀論的存在、反智主義的抬頭,以及民粹主義的再度興起。在這所有的議題之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持不同觀點的人們,對于這個世界運行的底層邏輯的認知差異。
作者/邵鵬
編輯/李永博 朱天元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