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奶奶的催淚記敘文、有關奶奶的催淚記敘文開頭
張紅果和妻子分享獲獎的喜悅
一個月前我剛好離職回家小住,想陪陪家人,卻沒想到跨過這山重水長,竟是為了送你最后一程。
你走得很突然,像一個拙劣的玩笑。幾天來我聽到最多的話便是——怎么回事?昨天晚上我們還聊過天,前幾天還一起吃過飯。誰也沒想到你會一夜之間干脆地離開。你突然得讓你的女兒詞窮了。慣會寫作抒情的她獨自整理這二十五年的光陰,記憶像一團亂麻糾纏不清,不知從何寫起。
追悼會舉行前我用手機倉促寫了不足千字的感謝辭,照著網上的模板,一點點把你的生平填進去。這是公開場合,有那么多長輩朋友從各地趕來送你,我不能寫得太私密,只好語焉不詳地說,“為了我的自由,你放棄了你的自由”。其實這是一位父親為兒女做的最無私的一件事——為了成全兒女的獨立,甘愿犧牲自己的獨立;為了支持兒女的理想,甘愿犧牲自己的理想。但我懂得太晚了,我甚至來不及向你說一聲對不起,抱歉我在外恣意地發揚著我的二十歲,揮霍的卻是你的生命。
而此時這些話,我終于可以明明白白寫給你、讀給你。抬手敲下《我的父親》,覺得這個標題太正式,最后只得改成《我與父親》。這不會是一篇蕩氣回腸的記敘文,這只是一些七零八落、毫無章法的隨筆。所有我沒來得及說出口的話,所有我希望多年后仍然記得的瑣事,所有能描摹出你完整樣貌的生活碎片,哪怕它們既絮叨又不足一提,卻是你留存給我的全部痕跡。
其實從前我也給你寫過幾篇散文,但比起我理應訴說的龐大愛意,那些實在太過渺小。也許因為我們都是太別扭的人,不習慣甚至恥于對家人表白,到后來,我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生活,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的交流甚至都變得生疏客氣。明明年幼時的我與你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人,完整地復制了你的性格、興趣和喜好。你居家工作,大把的時間都呆在家里,而我就像一個小尾巴,無意識地模仿著你的一切習慣。你就這樣親手捏就了我的雛形。
對我來說,你親切活潑的一面永遠比文采飛揚的一面更深刻。你在外詩名遠揚,我也常常和朋友同事介紹你是一位詩人、一名寫手,說起來頗有幾分自得——這名頭嚴肅氣派,但其實你在生活中更像個老頑童。你走以后,我每一次余光瞟向房門,都幻想著你像往常那樣滑稽地探個腦袋進來,頗有興味地看著我。你在我面前很少擺父親的架子,反而更像朋友。我還小時,你就是帶著小朋友玩耍。酷夏的早晨我們一起出門吃米粉,再買兩杯“冰花”,站在樓房陰影中一飲而盡。那是一種廉價的果味飲料,在冷凍柜里凍到結冰碴子,喝一口凍得太陽穴發疼,卻能驅散一整天的暑熱。但這項活動似乎只出現在那個暑假。之后,賣冰花的推車逐漸絕跡,你下樓的次數也越來越少。
那時我們還住在五樓,你上下樓梯一趟非常辛苦,平時買煙和檳榔都讓我代勞。住老家時,你也是整天坐在狹小的書房里,電腦桌旁放一張小床,我只要在家就坐在那張床上,唱歌、看書、看你玩游戲。《帝國時代》、《盟軍敢死隊》、《俠盜羅賓漢》……這些策略類游戲你玩得興致勃勃,一個關卡往往籌謀許久,我也看得津津有味,甚至看到深夜睡著,再由媽媽抱回臥室。
童年換牙期的我與爸爸在老家書房
我記憶中童年的閑暇時光幾乎全都是在書房和你一起度過的。假如我不在書房,你就會時不時尖著嗓子拉長聲音喚我的小名:“爭…”,我也尖著嗓子拉長聲音應一句“欸…”,這成了我們之間的一種游戲。直到今年我25歲,回家休息,你還是這樣在書房里喚我。長大的我已經失掉了童趣,只是冷淡地“嗯”一聲。但你依舊樂此不疲,聽到我回應就呵呵笑起來,仿佛這樣的一聲呼喚,就是我們走過十幾年歲月后保留的最后默契。你走之后,我獨自坐在家中,外面的人聲、狗叫都停息了,才發現這座房子這樣安靜,而你就在這樣的安靜里坐過了十來個年頭。我忍不住想到,我不在家時,你等我的回應又等了多久。
童年時除開看你玩電腦游戲,我也常常閱讀你書架上的藏書,那是我人生最初的啟蒙,也是我們交流的一種方式。一本破舊的《世界文學》里收錄了《小王子》,你帶著我辨認書上的插圖——裝著小羊的木箱子、吞入大象的蛇、被猴面包樹包圍的星球……我還臨摹了幾幅貼在書房里。你最喜歡狐貍被馴養的情節,有時玩著電腦便叫我:“爭,讀讀狐貍的那段。”我便拿書來讀給你聽(小時的我極愛朗讀)。還有一本梁實秋的《雅舍菁華》,我反復讀了幾遍,印象深刻,如今我更是慶幸這樣一本小品文奠定了我的文學基礎,讓我在此后多愁善感的文藝道路上總保有最后一寸戲謔調侃的余地,不至于走入絕境。
《世界文學》1979年第3期 P52
初中時我開始讀郭敬明,也愛讀簡媜、三毛,這些作品混雜在一起,豐富了我的辭藻,也讓我染上了極盡堆砌的毛病。但你卻從不批評我言之無物,反而興致盎然地品味我寫的散文、小說,夸獎我的文字天賦,鼓勵我多寫、多讀。
這種支持是伴隨著擔憂和壓力的。我沉迷于創作自己的小小天地,下筆不能自休,上課也偷著寫。“為賦新詞強說愁”,我長時間埋頭于青春的苦悶中,耽誤了學習。那時你真是萬分糾結,既希望我專心讀書,又不想打壓我的積極性。初高中你曾委婉地與我談話兩次,勸我目前先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度過關鍵時期再發揚我的愛好。或許是上天聽到你的祈愿,初三和高三我都如有神助,突破阻礙順利升學,最后考入了武漢大學文學院,這是你最為欣慰的一件事。
可是離家前往大學后,我就漸漸從家里分割出去了。你傾盡全力給我成長所需的一切,我越飛越遠,卻沒有回頭等等你。現在算來,我記憶中與你朝夕相處的日子竟只有小學那短短幾年。
我和你一樣,是特別戀舊的人,你念念不忘總跟我提起的那些小事,還有許多我現在都記得。比如你說以前從幼兒園接我回家,看到地上有一小塊木板,表面粗糙,卻想不到朝下的一面是光滑的,拐杖拄上去便一下子滑倒了,手里提著的小蛋糕摔落一地。這件事我沒有印象,不知道年幼的我是何反應,只是聽你說了一兩遍后,牢牢印在腦海里。你說我小時候分不清“手”字和“毛”字,在紙上寫“爸爸的毛機號碼”,那張小紙片在你錢包里放了許多年。
真正有完整印象的卻是你的兩次骨折。你因為幼時的小兒麻痹癥后遺癥不便于行,但最初你只拄一根拐杖,人還清瘦靈活,神采飛揚。我小學時有次回家看到樓下圍了幾個人,走近一看,你竟躺在地上動彈不得,原來是有人把樹葉踩爛在地上,使你滑倒了。還有一次你帶我去配眼鏡,付錢時現金不夠,你便留我在店里,自己走去前面路口取錢。我等了許久不見你回來,走出店門又看見你摔倒在地,因為路邊賣菜的澆水濕了路磚。兩次骨折你都在家里躺了好幾個月,需要我和媽媽幫忙端屎尿盆子、擦洗身子,更有一次請一位民間大夫接骨,把你放在大床墊上用卡車拖去那個小巷,烈日下你只能任大家搬來搬去。那時我還十分年幼,并不能懂得這種經歷對自尊心強的你來說是怎樣難堪的折磨,只知道從那以后,你就得拄雙拐行走,行動更加艱難了。
右側可以看到用木板固定的腳被書本墊高
(關于拐杖另有一則趣事。拐杖接觸地面的那一頭往往是摩擦力較大的橡膠,但在濕木地板上容易打滑,家里回潮時,你便用舊襪子套在橡膠上。小時候曾用過一雙大紅色棉襪,戲稱為“紅襪戰隊”,去年你還為此作詩一首:
)
爸爸裹著我的舊毛線襪的拐杖
因為從小習慣了照顧你,我并不覺得爸爸殘疾是件多么特殊多么羞恥的事情,或許只在我有自主意識后短暫地難堪過一次。那也是小學暑假,我們去買冰花的路上遇到了我的同學,你正坐在一輛殘疾人車上。那輛車形狀像輪椅,左右轉動把手可以轉向,前后搖動把手則利用杠桿提供動力。你每次都把拐杖綁在車后,動作夸張地大幅度搖著把手,車子便能輕快地前進,并不需要我在后面推動。我同學見到我很是驚訝,問道:“這是你爸爸嗎?”你則非常熱情地與她打招呼。那似乎是我第一次與你在街上偶遇不相熟的同學,我不知該作何反應,理智上我并不尷尬,但情感卻教唆著我心里膈應一下,好像我必須膈應一下來表現我的成熟。在此之后,我推著你上街時就注意到了迎面而來的各異眼神,你總是漠然相對,仿佛渾不在意,我不知道你這樣要強的人花了多少努力來做到這樣的坦然。
但你心里其實永遠拗著一股勁,好像要證明自己和別人一樣力所能及。所以你很少利用殘疾人的身份讓別人行方便,也最不喜歡麻煩別人,總是自己逞強,有時甚至像賭氣一般。前幾年大伯伯養了一只雪納瑞,叫“板栗”,聰明可愛,有幾天寄養在我家里。那時我正好大學放假在家,早上常常牽著它出去溜。有一次你出門吃早餐,沒叫我,就自己牽著狗狗開門。板栗很興奮地往外沖,你又要拄拐又要牽繩,拉它不住,一下子摔在樓梯上。我聽見聲音連忙出去看,你躺在樓梯間還朝我笑,說沒事,只是磕了一下胳膊。不銹鋼的拐杖都摔彎了。
你不服輸,不服老,不服病,憑著一口硬氣往前沖。但你到底已經老了啊,長期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使你的身體越來越差。你又一貫不愛去醫院,一方面怕開銷巨大、家人擔心,另一方面各種手續折騰對你來說實在費勁。前些日子你告訴我你的一根小拇指已經完全無法彎曲,說你因為長年拄拐雙肩酸痛,頸椎難受,我勸你去做個頸椎檢查,你也滿不情愿。這次因為間斷性的眼脹、頭疼、胸悶已經影響到正常工作,你才下決心去醫院檢查。盡管醫院有電梯,樓宇之間還是免不了步行,你走幾十米就氣喘吁吁,再不復從前的強健了。面對醫生連珠炮般的詢問,你答不上來,只說一直按照醫囑吃降血糖的藥,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那種失去自己身體控制權的恐慌在你眼中閃爍,你變得小心翼翼,幾近卑微地任醫生護士支配。只是最后一點固執讓你申請當天晚上回家睡覺和整理資料。我那時看你不喜歡睡病床,身體也沒有不適,竟由著你了!現在想來,追悔莫及。其實我該更強硬一點,做你的主,逼你治療,逼你乖乖住在醫院。但我實在太不懂事,面對你的老去,我也措手不及,心里慌張,只得沉默以對。
我總以為還早,還有長長久久的日子。在外漂泊的這些年月,家對我來說像一個固定符號,被我拋下的人就永遠按照我印象里的樣子自顧自生活。我沒有敢想過家人會生病,會老去,會離開,我就這么自私地逃避著,潛意識里卻留下越來越深的恐懼。大學有一次我夢見你得了一種怪病,叫“鸚鵡癥”,眼不能看,耳不能聽,口不能言,四肢退化,膝蓋下的肌肉組織像輪胎一樣層疊,怪異地隆起。我想對你說話,卻只能通過肢體接觸讓你感受我的存在。你完全封閉在黑暗而安靜的世界里,我甚至無法讓你知道女兒回家了!那天我哭著醒來,心如刀割,第一次直面了自己的恐懼。
但我到底沒有回家陪你。大四我考研失敗,急著找出路,全無頭緒地往外跑,怕自己落后于人。你知道我在外工作壓力大,為了減輕我的負擔,總是瞞著家里的病痛,就連前幾年你突發腦中風,也是康復后才輕描淡寫地告訴我。就在你離去的那天晚上,我們吃飯時閑聊起來,你說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忍,都是挺,四十歲就這么挺過來了,五十歲也一樣。但那晚你到底沒有挺過來,你只是忍著巨大的疼痛,默默走了。隨著年紀漸老,你最擔心的就是成為家里的累贅,擔心你老去后一身貧病,需要我和媽媽費心照料。我不知道夜里你是無力呼救,還是在那一刻做出了赴死的決定,沒有呼救,讓你的生命干脆利落、有尊嚴地終止在五十三歲之前。
9月23日,我的朋友圈紛紛在發“秋天的第一杯奶茶”。2020年的秋天剛開始,第一片落葉還沒見到天光時,你就離開了人世。恰如倪湛舸在《立秋》里寫:這個蕭瑟的秋天替你完成了這場告別。
現在想來,最后兩天我們的閑聊就像某種臨終交談,隔著多年紛擾的人事,回到我兒時那種純粹又珍貴的對話。你知道我近來在寫同人小說,很是欣慰,說創作一定要保持狀態,不論寫些什么。你說你跟我一樣,寫小說三分鐘熱度,開了很多頭都不了了之。前段日子構思了一個科幻故事:兩個生物到達一顆星球,發現所有人類都是同一張面孔,他們處于不同社會階層,從事不同的職業,構建了繁榮卻落后的封閉社會。原來所有子民都是國王的克隆體,他因飛船失事被困在這顆星球,只能復制出千萬個“自己”,各自分工。你是個科幻小說迷,自己也常常寫,不過像你說的,全都只寫了開頭。后來我整理遺物時,在你電腦里的確找到了這篇小說,最后修改時間8月2日,一共寫了60字,阿爾弗雷德才剛剛進入RX3685c星系。
我們也聊起了我在廣州的生活。今年四月你突然問我平時工作內容是什么,績效怎么算,大概是親戚朋友問起,你根本答不上來。我當時籠統地說了一氣,你也沒太懂,便草草結束了對話。這次我半吐槽半傾訴地回顧了我三年來的經歷,想讓你知道女兒獨立了,在外也算能獨當一面了。但你聽完后只是搖頭嘆氣,因為你從未進入集體工作,給不了我什么建議。你迫切地想關懷我,卻力不從心。最后你說,太辛苦就回來吧,爸爸養你一輩子。
這話你不是第一回說了,但每回都說得很艱難,因為你最懂我。你不想用親情逼我回家,也不認為女孩子就該安分守己,嫁人生子。但這次離職著實讓我茫然,好像從一個懸崖上跌落下來了。于是我半開玩笑地接你的話說:“好啊,我沒什么野心,就算躺家里混吃等死也行。”你又說:“爸爸對你沒有要求,哪怕你整天在家,只要過得輕松快樂,我也養得起你。我只是覺得你不該這樣浪費,你應該去發揚自己的理想和才華,出去看看更開闊的天地。我怕你老了會后悔。”在你眼里我從來不只是一個女兒的身份符號,也不是誰的附庸,而是一個應該實現人生價值的獨立個體。你事事尊重我的意見,從不干涉我的人生選擇,常說結不結婚生不生子、同性異性都沒關系,只要我幸福。但你在開明之余又給我留了最后的退路,打算幫我兜住一切后果。所以盡管我在外生活能自理,卻一直拒絕長大。我任性地追求我的自由——工作自由,經濟自由,愛情自由,我總想著再怎樣落魄還能回來做你的小女孩。
爸爸以前做的電腦壁紙---女兒七歲
但我未曾想過你的辛苦,未曾想過你沒有退路,反而拼了命幫我鋪平我的退路。這幾年你想給我存嫁妝,哪怕我斬釘截鐵地說我不結婚,你還是偷偷準備著。你自己的生活摳摳搜搜,儉省湊合,沒有享受分毫。我知道你本性并非愛財如命,也不古板,甚至比一般中年人更喜歡新鮮玩意,更有生活樂趣。(你以前看一部電影,里面四個婦女吃鹽焗鳳爪,稱“菊花招手”,你每次跟我說起,就會去買虎皮雞爪回來解饞。)但養家的壓力讓你不得不摳門。這一年我工資見長,每月給你匯錢,是希望你手頭寬裕點,有小病小痛及時去查,好奇什么就買回來吃吃、玩玩。但你還是把自己的樂趣壓到最底線,只批發些廉價小零食消遣寂寞,煙也是抽最最便宜的,甚至在湘潭已經買不到了,你就托朋友買,寄來一大包。你朋友說得沒錯,你看到存款的數字略有增加都會竊喜,你還跟我說,不習慣吃早飯,順便還能省點錢,好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你走的那天早上,收殮的人說要帶一雙常穿的皮鞋,媽媽從鞋柜上拿下一雙新的,你都沒穿過,而平時穿的那雙已經滿是皺褶。我淚如雨下。
我記憶中的爸爸吃飯時“三扒兩攪,鼓眼一吞”(湘潭俗諺),吃不完的飯菜總是你收場,從前號稱“鐵胃”。這幾年回家才發現你吃飯的勁頭退了,飯量比我還小,對菜色也沒有多少要求。那天我們談得深了,你說,也許是老了,現在覺得貪吃和貪睡都是令人羞愧的事,欲望代表著軟弱,所以吃飯總是吃飽就好,平時除了睡覺也絕不躺在床上。你對自己越來越嚴苛,好像對這世界懷有一種卑微的歉意,我想也許是你的殘疾啃噬完你的肉體后,終于也啃噬完你的內心。
你保留的唯一愛好就是喝酒,前幾年喝得兇些,幾次醉在外面回不來,有一次摔倒把牙齒磕掉一顆。那時我在廣州工作,聽到消息心里又急又氣,恨你不保重身體,數落你一番。那大概是我話說得最重的一次,狠狠挫傷了你,你酒醒后發了長長一段話向我道歉,并保證再不喝酒。但這諾言你只遵守了幾個月,又慢慢開始小酌。我不忍苛責,左右為難,你只剩下詩酒的愛好,難道我要把這些都剝奪了嗎?最后兩天你身體偶發不適,便不敢喝酒了,天氣沉悶,人也沉悶。有次路過正在客廳玩電腦的我,突然自言自語一句:“總覺得寫詩也寫不動了。”說罷悶頭去睡午覺。
回憶起來,那兩個晚上的景象幾乎是凄涼的。半個月連綿的秋雨讓夜晚變得格外陰郁,你因為頭疼眼脹關掉電腦,離開書房就像離開殼的寄居蟹,木楞地坐在客廳里,無所適從。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茲海默癥日,也就是俗稱的“老年癡呆癥”,我奶奶患病已七八年之久,對此你一直感慨萬千,既心痛母親的癡傻,又害怕自己老了也落得如此田地。21日晚你讀著各個網站的科普,念念有詞。如今你高度近視加老花眼,看手機或書本時都得把眼鏡摘下來,瞇縫著一只眼看,片刻后就疲累不已。你只好打開一段錄音,靜靜聽著。是你的一位朋友朗讀史鐵生《我與地壇》的錄音,你說她是特別為你錄的。我知道你想你的母親,想她曾經如何為殘疾的兒子操勞,我也知道你想著自己生來的病痛和遺憾。在這個闃然的夜晚,房間顯得格外空曠寂寥,我敲著鍵盤,你就在旁邊無言地聽著。“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這聲音在房間里四下回響,替你訴說那些礙于親情而不敢吐露的經年的苦悶。
后一個晚上,你與我聊著生活,聊著興趣愛好,聊著我對未來的想法。說到結婚,我說與其找個不靠譜的人艱難度日,不如獨身一輩子。你猶豫著回答:“當然,你開心最重要。只是,我總擔心你以后沒人依靠……生活會寂寞。”
我又笑著說:“那有什么?我這么多愛好,這么多可做的事,從不怕寂寞。”
你也局促地笑:“也是…也是,你和我一樣,都不怕寂寞。也要得,自己想開最好。”你說不下去了。
我如今才明白,我能說這番話不是因為我在外獨立,也不是因為我真的年紀輕輕就參透了境界,而是因為那時的我有恃無恐,我知道不論走去哪里身后都有人在等我回家,不論走去哪里都有一份無條件的愛,不需要我費力去贏。你走之后,家永遠缺了一半,我才發現長大就意味著再也不能有恃無恐。
整理你電腦的時候,看到你保存了一首詩——劉年的《寫給兒子劉云帆》:
一、
突然想到了身后的事
寫幾句話給兒子
其實,火葬最干凈
只是我們這里沒有
不要開追悼會
這里,沒有一個人懂得我的一生。
不要請道士
他們唱的實在不好聽
放三天吧
我等一個人,很遠
三天過后沒來,就算了
有的人,永遠都是錯過
棺材里,不用裝那么多衣服
土里,應該感覺不到人間的炎涼了。
二、
忘記說碑的事了
弄一個最簡單的和尚碑
抬碑的人辛苦
可以多給些工錢
碑上,刻個墓志銘
刻什么呢,我想一想
就刻個痛字吧
這一生,我一直忍著沒有說出來
鑿的時候
叫石匠師傅輕一點。
三、
清明時候
事情不多,
就來坐一坐
這里的風不冷
不用燒紙錢
不用掛青
我沒有能力保佑你
一切靠自己
說說家事
說說那盆蘭花開了沒有
說說最近看了什么書
交了女朋友沒有
不要提往事
我沒有忘記
你看石碑上的那個字
刻得那么深
不要提國事
我早已料到 你看看,
石碑上的那個字 刻得那么深。
只可惜我看到時,你已經入土,而且親身經歷一番后,才知道后事大多是辦給生者的慰藉,并不能盡如你意。爸爸,你是火葬的。追悼會來了許多朋友,懂你的性情,惜你的才華,都是真心送你。按照殯儀館的流程,還是請了道士,念了好幾輪,你就當他胡謅得了。墓碑上沒刻墓志銘,我替你收著這個字,下一生再別這樣痛了。你女兒,不求保佑,不求發達富貴,只求你無牽無掛地走,再也不用為國事家事煩憂,不用任這狗日的生活捏扁搓圓。
我和你一樣都是敬重習俗但不信鬼神的人,唯獨這次,我希望世上真有通靈,還有太多太多話來不及告訴你。那天我看著遺留在房間里的拐杖,竟然想著這個不能火化,你離了它要怎么辦?媽媽和姑姑卻說,當然不要!他解脫了,腿肯定也好了。我突然又釋懷了一些。你走以后,我變得神神叨叨,總在家里自言自語,希望你能聽見。寫了這么多,我又想起你不便閱讀,想起那段錄音在深夜里頹然地回響,就讓我把這些文字讀給你聽吧,這已是女兒能為你做的為數不多的事了!
守靈時,長輩讓我留意著,別讓香火熄滅,不然爸爸會看不到前路。那一刻我仿佛在模糊的淚眼里看到一個影子,是你在遼闊的黑夜間拄著雙拐,四下張望無果后,又接著悶頭走了下去。你就是這樣倔強的人,哪怕腿腳細弱無力,也憑借一雙鋼拐,奮力走過了茫茫人世。走吧,走吧,女兒愿在身后做你的燈。從此你不再要做誰的慈父、誰的丈夫、誰的孝子,你只是你自己,可以自在灑脫地發揚你的性靈。這就是女兒最大的心愿。
女兒爭爭 寫于2020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