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鴻門宴有感500字;讀鴻門宴有感300字
“大風起兮云飛揚”。“力拔山兮氣蓋世”。分別出自《大風歌》和《垓下歌》二詩表達了各自的志向和人生追求,既相同又似有不同。當秦始皇在海內四方巡游時,這兩人都在道旁目睹了帝王風采。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劉邦言:“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前者,反映了出身沒落貴族的復仇希望,后者,則只是一個職位低微的官吏對未來的憧憬。項羽征戰八年,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償敗也。由“氣蓋世”到頭來卻落了個“奈若何”,項怎么也想不通,他只好怨天:“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是可愛的,在他純潔如意的想不通里,在他窮途末路的歌哭聲中,在他兵敗烏江猶念及美人和馬的氣短情長瞬間,仍顯示出了千古男兒真性情的豪杰才氣。難怪李清照會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贊美,因為這位女詞人看重的不是他的成敗,而是他完美的精神品格。“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不獨愧于心乎?”項羽知愧,今人原諒了他的殘暴。而劉邦呢?難道就不殘暴嗎?劉邦以“仁”奪天下,“仁”又是什么東西?拆開來看也不過是騙人的政治之技,為實用做與天下人看,非誠心與本義也。而項羽卻以頑童之心度險惡的政途之事,豈有不敗之理!楚漢相持久未決時,項羽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排戰決雌雄,毋徒若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劉邦笑謝日“吾寧斗智,不能斗力”。項羽只懂得將兵,不懂得將人。項之錯在于其太多了點“婦人之仁”,“心太軟”,要不鴻門宴一刀將劉邦砍了,歷史不就可以重寫,何必還會有后來的鴻溝分羹,烏江之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