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第一課知識點—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
1、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提出問題à作出假設à制定計劃à實施計劃à得出結論à表達和交流
2、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1)對照原則:在探究時要設置對照實驗(除探究條件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2)單一變量原則:科學探究要求一組對照實驗中有且只有一個變化的因素,即實驗變量。
(3)可重復性原則:為了減少實驗的偶然性和誤差,通過多次重復實驗得出準確的結果。
3、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判斷:實驗組——接受變量處理,改變某一條件。對照組——不作處理,維持常量。
4、實驗結果和結論的描述:
結果——具體的現象(如:在暗的地方鼠婦分布得多,明亮的地方鼠婦分布得少)
結論——結果背后的本質(如:光對鼠婦的分布有影響,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
5、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中:
①在這個實驗中的變量是光。
②實驗不能只用用1只鼠婦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偶然性,減少實驗誤差。
③實驗數據應該求取平均值,這樣處理可以減少誤差,使結果更可靠。
④要分清楚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⑤實驗選取樣本需要有隨機性。
三、生態系統(???A)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兩者缺一不可)
2.組成: 生產者:能夠制造有機物,供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一般是綠色植物
生物部分 消費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一般是動物
分解者: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供生產者重新利用,腐生細菌、真菌等
非生物部分(環境部分):陽光、空氣、水等。
例:一條河流(ü) 一條河流中的魚類(×)
3.食物鏈:(A)
(1)概念: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形成的鏈狀結構。
例:草→兔→蛇→鷹 (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高極消費者)
(2)寫法:①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
②起始環節是生產者
③箭頭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④箭頭方向代表物質和能量流動的方向
錯例:陽光→草→兔→蛇(×) 草→兔→蛇→細菌(×)
4.食物網:多條食物鏈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A)
(1)數法:從生產者數到最后一級消費者(最高級消費者),才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從下到上從左到右)
(2)物質和能量沿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物質可以循環,能量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3)有害物質沿食物鏈逐漸累積,營養級別越高,有毒物質越多,叫生物富集。
(4)在生態系統中,獲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生產者(所以數量也最多)。獲得能量最少的是最高級消費者(數量也最少);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最終來源于太陽能(或光能),但有機物流動開始于生產者。
5.生物圈:(1)定義: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和(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2)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B)
大氣圈的底部生活著鳥類和昆蟲,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面以下米以內的水層中;
巖石圈的表面覆蓋土壤,是一切陸生生物和人類的“立足點”。
(3)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典型:森林生態系統(“綠色水庫”、“地球之肺”), 濕地生態系統(“地球之腎”,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產氧量最高70%), 城市生態系統(消費者主要是人類,容易產生環境問題)
6.生態平衡:
(1)概念: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各種生物的維持在的狀態。
(2)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有一定。生物種類、數量越多,食物網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強。因此要注重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