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試用期表現情況簡評_公務員試用期間主要表現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本文刊發于5月11日《新華日報》,點擊查看原文
“太好了,上交所受理了,接下來就是過會上市了!”來自錦藝新材料公司的消息傳到常熟市地方金融監管局,企業上市推進專員高瀟逸在喜悅之余長舒了一口氣。企業離上市雖然還有一段距離,卻代表著常熟科創板企業申報零的突破。高瀟逸三個多月的協助申報,也有了階段性結果。
這只是常熟12名聘任制公務員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近期,常熟市聘任制公務員團隊捷報頻傳。自2022年9月入職至今,聘任制公務員累計牽頭編制全市專項規劃11項,舉辦行業專題活動69場,招引落地產業項目22個、總投資超45億元。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常熟引才路徑的創新。自探索實施聘任制公務員以來,常熟通過專崗定制、專項培育、多點激勵、多方保障,搭建了豐富多元的干事創業舞臺。聘任制公務員獨特的專業優勢不僅在短期內取得了不俗成績,還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今年4月,12名聘任制公務員試用期滿考核登記,這也意味著常熟在全省縣級市中率先試點探索的聘任制公務員工作進入新階段。
從市場到機關:
專業人才“來之即戰”
自今年3月底起,常熟市委組織部專項考察組聽取了10家聘任單位、12名聘任制公務員半年試用期的表現,充分征求聘任單位主要領導、組織人事領導、成長導師、同事等的意見,“上手非常快、素質相當高、成績很亮眼、表現超預期”,是大家對這批聘任制公務員的普遍評價。
“石立秋的個人能力很強,她自拍自導自編了一批短視頻作品,不僅在社會上吸引了一批粉絲,還帶動了局里青年公務員一起學習視頻拍攝和剪輯。”常熟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戚曉維說。石立秋是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有4年文化傳媒公司編導總監的經驗,在江南文化宣傳方面有獨到視角,特別是策劃拍攝的《虞城文化圖鑒》《我在常熟修文物——言子墓道》等IP項目,在微信、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推廣,為常熟文化宣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章強充分發揮過往的股權投資工作經驗,并與常熟的發展實踐相結合,提出了針對性建議,真正是‘來之即戰’。”作為常熟市財政局政府投資基金管理專員章強的成長導師,常熟市財政局副局長吳志鶴認為,章強工作思路清晰,而且愛鉆研,在協助國資公司引入產業投資基金的過程中,幫助補充項目資本金,提高項目市場化運作水平,幫了不少忙。
常熟首批12位聘任制公務員,專業性強、崗位匹配度高,入職前已經是相關領域的負責同志,入職后在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行業資源上都有自己的“絕技”,為推動更多“接地氣”政策、規劃和項目落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要完成從‘工程師’到‘公務員’的角色轉變,還是有一定的挑戰。”常熟市大數據管理局數字政府應用建設專員陳亞明入職前是一名軟件架構師,成為聘任制公務員后,主要負責全市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的統籌管理及市級重點項目的建設推進工作。用他的話說,這項工作不僅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素養,還需要較強的協調管理能力。為了盡快適應角色轉變,他經常向同事虛心求教,還利用下班后時間,報名參加了PMP項目管理培訓班,構建起自己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如今,他已然適應現在的工作節奏,在崗位上能獨當一面了。
常熟市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須亞軍對陳亞明的工作也是十分肯定:“陳亞明最大的特點是能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將業務需求有效轉換成技術語言,對數字政府項目的統籌管理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
“縣域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常熟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潘浩說,“聘任制公務員作為拓寬公務員來源渠道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能夠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吸引更多高層次專業化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最終扎根縣域,服務地方發展。”
從瓶頸到亮點:
靶向攻堅最難處
3月26日,蘇州市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推進大會在常熟順利召開。常熟市發改委產業經濟發展研究專員王洵心里的一塊石頭也終于落了地,從前期大會的對接爭取到具體的會務組織,王洵前前后后忙了好幾個月。“常熟新能源產業產值占蘇州全市比重的29%,位列蘇州第一,因此在常熟舉行這場大會更具有示范效應。”
以前主要做傳統產業分析的王洵,從去年9月入職常熟發改委后,開始研究新能源產業的轉型發展。有之前的國企工作經驗打基礎,加上澳洲4年金融管理專業的學術背景,他上手顯然快一些。半年多來,研究制定《常熟市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方案》,牽頭編制《常熟市新能源產業圖譜》;落實產業扶持政策,申請撥付企業氫燃料電池獎補資金945.97萬元;對上申報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獲批資金超5000萬元……一項項政策出臺、一筆筆資金申請、一次次對上爭取,讓常熟新能源產業產值在2022年逆勢上漲20%,獲省政府督查激勵表揚。
常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城市高端功能載體規劃與建設專員張永明,入職前就已經開始了解資規局相關工作。從“乙方”到“甲方”的轉變,他適應得很快,對于雙方的需求和痛點也十分了解。2022年10月,正值蘇州軌道交通10號線(蘇虞張段)規劃階段,最初線路是繞常熟城區而過,對地區發展輻射帶動能力較小,大家都很傷腦筋。“過往的工作經驗給了我很多啟發,為現在的工作提供了不少新思路。”張永明說,他和科室人員認真對線路沿線調研,對人口密度、就業密度、空間布局需求、成本測算一一分析,形成了一份翔實的建議方案,最終被蘇州采納。新方案中,線路不僅向中心城區靠攏,并在原先9個站點基礎上,預留了2個站點。
聘任制公務員自到崗以來便備受關注。“由于崗位的特殊性,社會的關注度也更高,這也激勵我們要做得更好些,進而展現出這一制度優勢。”常熟市交通運輸局綜合交通規劃與建設專員霍敏,曾連續作戰一個半月整理通蘇嘉甬鐵路常熟西站及連接線工程方案,做到把限制寫明白、把方案想透徹、把辦法寫清楚。她坦言,很喜歡這種有挑戰性的工作,專員的崗位難度超出了自己的預期,也刷新了她對機關的感知,那么多次挑燈夜戰,也讓她與新同事迅速成了“戰友”,成了“家人”。
忙碌是聘任制公務員的常態。常熟市科技局科技人才與合作科的霍家怡,是局里有名的“多面手”。每周都列席參加局班子工作例會,除了本職工作的創新創業人才和項目的招引培育及服務以外,她還擔任單位首席翻譯官和前沿科技領域研習社組長。由她帶領的4人小組,曾耗時三個月,從零開始完成了一篇常熟市元宇宙產業調研報告,得到了廣泛好評。
“12名聘任制公務員的崗位設置與招錄要求,都是聚焦常熟改革攻堅的最關鍵處,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常熟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公務員局局長丁建剛說。目前常熟科技、交通、金融、規劃、文旅等重點部門、領域都能看到聘任制公務員的身影,他們正以自己的專業力量助力改革攻堅、助推高質量發展。
從契約到機制:
全生命周期培養
聘任制公務員既不是“終身制”,也不是“高薪臨時工”,要想留住他們,必須摒棄“臨時用用應個急”的思想,以優質的成長環境吸引人才長期留駐、施展才華。12名聘任制公務員入職后的出色表現,也讓常熟更加堅定了深化推進這一工作的信心。
為管好用好這批聘任制公務員,常熟市委組織部想了不少辦法。專門出臺《聘任制公務員培養使用管理辦法》,簽訂聘任制合同,逐一制定專項獎金發放標準,建立整周期護航、全鏈條培養機制,結合首次到崗、試用期滿、聘任周年、聘期屆滿等重要節點,召開專題座談會,幫助聘任制公務員快速完成角色轉換,搭建起聘任制公務員與委任制公務員交流互動的橋梁,充分釋放高層次人才的專業優勢和“鯰魚”示范效應。
項目化制度化清單化的管理,明確聘任制公務員在聘期滿五年后,符合相關規定的,可轉為委任制公務員。一系列“組合拳”,無疑給聘任制公務員們吃了“定心丸”。
“剛到局里工作,導師就告訴我,要從‘業務思維’轉變到‘行政思維’,從點上的工作轉變為面上的思考。”常熟市財政局政府投資基金管理專員金宇恒,第一天到崗就被定位為“中層骨干”,并確立了人事和業務分管領導作為政治導師及業務導師“雙導師”。入職后,他的日常工作由導師直接布置、直接驗收成果。金宇恒坦言,相較于委任制公務員,聘任制公務員成長周期更短,領導與同事寄予的期望和要求也更高,相應的工作動力也更強。因此,在聘任制公務員身上,總能看到一股子“鉆勁”“干勁”。
專業化是聘任制公務員的相對優勢,而不是絕對優勢。為持續提升“賦能”聘任制公務員專業“硬實力”,常熟市委組織部有針對性地安排了各類培訓實踐活動。常熟虞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籌)新能源產業招商專員姚銘哲,是“海棠講壇”W·E·B課堂(產業招商專題)中的一員。連續兩個月的培訓,包含智能車聯網產業、聲學產業、先進材料產業、產業基金、產業轉型升級、招商實踐等20多堂教學課程,產業實訓基地的現場教學以及“沉浸式”跟崗鍛煉,都讓姚銘哲大開眼界。“雖然已經結課,但我仍記得開班時的內容,‘腦袋里存一張世界地圖、研究一段產業發展歷程、分析一張產業圖譜’,讓我們的招商視野更加開闊。”他說,接下來將繼續深挖新能源領域資源,瞄準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動力電池、儲能及光伏相關產業,強化產業招商,深化科技招商。
眼下,為了把“散落”在各個局辦的聘任制公務員“串聯”起來,發揮更大團隊作用,常熟專門成立“聘任制公務員行動支部”。該支部依據崗位性質及具體工作內容,劃分數字經濟發展組、江南福地建設組、資本運作保障組、招商引資服務組4個小組,構建了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支部成員通過破冰活動,相互了解工作內容,形成了規劃與交通銜接、交通規劃與產業經濟銜接、產業經濟與雙招雙引銜接的工作鏈條。”作為支部書記,王洵計劃圍繞“市域一體化”分批次外出調研,以“加快市域一體化發展,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為目標,爭取年底形成課題成果,努力為更高品質“江南福地”建設貢獻力量。
交匯點記者 龔琰 韓雷
編輯: 李仲勛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