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開頭的四字成語;三開頭的四字成語祝福
【成語】三教九流
【拼音】sān jiào jiǔ liú
【釋義】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九流,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儒家者流、陰陽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農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
【出處】宋·趙彥云《云麓漫鈔》:“帝問三教九流及治朝舊事;了如目前。”
【解釋】梁武帝問有關三教、九個流派和一些前朝治國安邦的事情,他都非常清楚就像發生在眼前一般。
【近義詞】九流三教 三姑六婆 五行八作
【反義詞】正人君子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各種人。
【成語故事】
“三教九流"系由“三教"及“九流"二語組合而成。“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
儒教又稱“孔教”“圣教”(儒教不等于儒學)。以“仁”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標。
佛教又稱釋教,東漢時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道教是產生于中國的傳統宗教,是把古代的神仙思想、道家學說、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讖緯、符箓、禁咒等綜合文化產物。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諸多方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長生不老、與道合一為終極目標,相信修道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
北周時期,武皇帝宇文邕,鮮卑人。生活節儉樸實,勤政愛民。在位期間(公元560~578),改革鮮卑舊俗,釋放奴隸。當時因為社會動亂不安,許多人投身佛、道,尋求精神上的寄托,武帝卻認為僧道不事生產、又不用交稅,影響國家財政,應該廢除。于是在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這天,他召集大臣、沙門及道士等,討論三教的好壞,結果儒教為先,道教第二,佛教最后。
“九流"則是出自《漢書敘傳下》。敘傳是作者自敘家世、生平,兼及編纂旨趣、體例的文章,典源所錄是《漢書》中為何收錄〈藝文志〉的編纂旨趣。其內容略謂:自《易》、《書》、《詩》、《禮》、《樂》、《春秋》六經問世,沒有被后人弘揚光大,反而是各種不同思想的理論學說相繼出現。這些著作經過秦朝的焚書災厄,到了漢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由劉向為這些典籍分門別類,寫成《別錄》一書,而有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流的分別。后來“三教"和“九流"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三教九流",用來指宗教、學術的各種流派。后亦用于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
不知 從何時起,民間口頭上又將從事各行各業的 人們分為“九流”,根據高低貴賤又具體 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3個等級。而隨著 時間的推移,三教九流逐漸貶義化,泛指那 些在江湖上從事各種不是很體面的行當的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