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主持人的點評、學術會議主持人點評范文
有院士稱:“中國其實并不窮,誰家沒個五十萬?”不管院士基于什么樣的情境說出了這樣的話,顯然都嚴重背離了中國的國情,在這樣的專家的意見指導下,領導層會做出什么樣的決策呢?
近日,中國科學院網站公布了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通過、中國科學院黨組批準實施的新版《中國科學院院士行為規范(試行)》(以下簡稱《規范》)。科研活動行為規范部分第13條明確,需聚焦主責主業,發揮學術引領作用,在職院士要堅持在本人專業領域科研一線開展工作,用于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的時間一般不少于三分之二,深入基層和一線解決實際問題。新版《規范》在禁止行為部分第28條規定,院士禁止公開發表與自身專業領域無關的學術意見。禁止參加與本人職務職責和專業領域無關的咨詢、評審、評價、評估、推薦等活動。禁止違背推薦、評審、鑒定和評獎等活動的公平和保密原則。
5月31日,著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表題為“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文章,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最大的問題在于:本世紀以來,每一輪都有候選人直接金錢給有投票權的院士。” 直言院士賄選問題。
2022年10月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在國際學術期刊《病毒學雜志》(Journal of Virology)撤回其3篇論文,國際學術期刊《臨床微生物學雜志》(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撤回其2篇論文。包括四篇與冠狀病毒相關的論文突撤回,研究曾被質疑部分影像資料出錯。一般來說,撤回論文意味著學術不嚴謹等有關。
8月31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布公告,宣布2023年院士增選推薦、增選提名工作結束,有效候選人的人數分別為583人、655人,一共1238人。目前公布的相關候選人名單分別為538人、621人,一共1159人。此外,特別推薦領域、特別通道有效候選人分別為45人、34人,一共79人,沒有公布具體名單。45歲的深圳醫學科學院(籌)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位列202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希望我們的院士制度日趨完善,讓年輕專家在專業領域發揮作用,管住院士在非專業領域的指手畫腳,可以讓學術環境更純凈,我們的國家建設才能更加健康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