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爸爸去上學觀后感600字,背起爸爸去上學的觀后感300字
在這個多媒體時代能夠靜下心讀一本書那是一種“奢侈”。最近,《在峽江的轉彎處——陳行甲人生筆記》一書讓我找回了讀書的快感。
我是在看《我是演說家》節目時認識的陳行甲,他以感人的故事和動情的演講打動了我,也知道了他在201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后來這本書出來以后,為了進一步走進他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從網上買了這本書。
江水在河道轉彎處是湍急的,但卻激起了美麗的浪花,讓大江選擇了新的流淌方向,對于人生來說,轉彎處是激烈的澎湃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也是充斥了新的選擇和希望。這是作者對《在峽江轉彎處》書名的注解,也是他的人生寫照。
我們不談陳行甲“一身正氣、一身殺氣、一身朝氣”的鐵血反腐、為民情懷和他的公益事業,只談能夠支撐他活下去、走下去的背后的那股無形的力量——母愛。
書中的第一節就是“我和我的母親”,他不吝筆墨完整的記錄下母親的一生和對他的影響,其實在書中每個章節里他都提到母親,母親對其影響之深。
作者的母親,像老一輩人一樣,是苦難日子里過來的。在那兵荒馬亂的年月,他的外婆在生他母親之前就計劃好了,如果是個男孩就養著,若是女孩就“不撿起來了”,也就是直接放進裝滿水的桶里,待孩子沒氣后挖個坑埋掉。后來是他的外公不忍心將他母親留了下來。母親剛滿月,一個瞎子算命先生路過村口為其算了一命,“她將來是貴人之母?!边@句話成了她活下來的理由。為此,母親常對陳行甲說,“甲兒,媽要謝謝你,因為你,我才活下來。”從此,母子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
母以子貴,子以母傲。母親為了將“貴人”培養成才,身高只有一米五幾的母親背著生病的兒子翻山越嶺上學,這樣的母愛難道不是無私的、偉大的?“貴人”也很爭氣,小學畢業全鄉排名第一。以至于后來作者大學畢業后從分配到燃化局下屬的礦山公司開始,憑借著給領導翻譯外文開始,一點一點憑著著自己的工作積累和努力學習,考取清華研究生、出國留學,進而被提拔重用,成為湖北省巴東縣委書記。
母親的堅韌、干凈、善良、悲憫的性格一直影響著陳行甲。為了和別人掙到同樣的工分,母親背著陳行甲用盡全力不停地勞作,生怕別人說閑話。只讀過兩年書的母親經常與兒子書信交流,盡管有一些錯別字,但她的表達令其兒子感到驚嘆。盡管孩子穿著打補丁的衣服,母親也要求干干凈凈。參加工作上班第一天,母親就告誡陳行甲:“現在你是個工作同志了,以后一個是要勤快、二個是要干凈!”他到巴東當縣委書記后,把“干凈、自強”確定為巴東精神。以此激勵自己干事創業。當縣委書記的時候,他辦公室的書柜的正中間就放著母親的遺像。辭職做公益后,他喜歡背一個雙肩包,把母親遺像放里面。他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問問自己,如果這樣做母親會不會同意。
多年來,母親就是為他的人生托底的那個人,讓他在無數個岔路口走了自己想走的路。就在那個辦公室里,他拒絕過一大摞一大摞的錢,拒絕過名牌手表、還有金條。陳行甲在書中寫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呢?除了黨的教育,法律的威懾還有就是我媽媽的人生信條已經深入地影響了我,那就是做人要干干凈凈。媽媽常說:愛干凈,窮不久?!?/span>
母愛是無私的,天下的母親無不處處為子女著想。他身為一方父母官,視50萬巴東父老為親人,把母親對他的愛都毫無保留地傳遞給了巴東父老,他離任多年后,鄉親們對他依然念念不忘。他致力脫貧攻堅、救助弱勢群體,在某種意義上是在按母親的意愿做事,處處謹言慎行,生怕違背良心,違背母親對他的教誨。這讓作者在成為一個左右一方的縣委書記后,心懷母親一樣的悲憫來對待弱者,可以恥于在窮困的土地上錦衣玉食從而堅守干凈從政的底線。
讀到這里,不禁讓我想起鏡頭前那些身陷囹圄官員聲淚俱下的懺悔,口口聲聲說愧對年邁的父母,愧對組織的培養,愧對父老鄉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為官做人就應該向陳行甲學習,時刻提醒自己,干干凈凈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只有這樣才會挺直腰桿在人生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一個有信仰的人,活得有力量;一個干凈的人,活得才輕松;一個有愛的人,活得才幸福;一個敬畏的人,活得才踏實。讀過這本書只有一種感受,陳行甲是一位激情如火,純真似嬰,嫉惡如仇的好人,陳行甲是一位愛民如子,心中有大愛的好縣委書記。
就在組織上準備提拔他再上一個臺階時,他出乎所有人意料,選擇辭職,加入了慈善公益組織。幾年來,他為救助白血病兒童四處奔波,傾盡全力。他認為,只要有一顆善良、干凈、悲憫的心,不論從政還是做公益都會幫助弱者,當然,做公益是最直接有效的。
陳行甲的前半生就像是江水一樣,盡管湍急,不斷經過轉彎處的礁石的磨礪, 但就像江水一樣不忘初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