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學生創業 > 正文

    人類群星閃耀時感悟50字-人類群星閃耀時感悟200字

    人類群星閃耀時感悟50字-人類群星閃耀時感悟200字

    思維導圖

    寫在前面

    《人類群星閃耀時》包括14篇歷史傳記,每篇文章以關鍵人物為視角,展現特定的歷史時刻。這本書除了是歷史傳記經典,也是新聞寫作的標桿。

    茨威格高貴的氣質、優雅的文風和理想主義的筆調,迷倒了無數中國讀者,本書有幾十種漢語譯本。

    茨威格在本書序言中寫到: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在不同時代和領域里回顧那些宛若星辰般永遠散射光芒,普照暫時黑暗歷史夜晚的群星閃耀的時刻”

    斯蒂芬·茨威格,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大師傳》《象棋的放事》《昨日的世界》等。本書描寫的,是14個歷史上的“決定性瞬間”。

    在茨威格眼中,歷史的決定性瞬間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決定西方格局的瞬間、人類對世界的探索瞬間、以及人類思想和藝術的光輝瞬間。

    在這些歷史時刻里,人的情緒、性格,包括靈感的突然迸發,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本文共計7865字

    閱讀時長約15min

    人類群星閃耀時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書是《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本歷史傳記,已經在全世界暢銷了半個多世紀。

    它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既是大師級小說家,也是世界文學界公認的“史上最好傳記作家”。

    他的生平和這本書關系很密切,我后面再為你介紹。《人類群星閃耀時》包括14篇歷史傳記,每篇文章以關鍵人物為視角,展現特定的歷史時刻。

    14篇歷史傳記

    遠到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的政治危機,近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巴黎和會。

    這本書除了是歷史傳記經典,也是新聞寫作的標桿。

    茨威格的那種高貴的氣質、優雅的文風和理想主義的筆調,同樣迷倒了無數中國讀者,本書有幾十種漢語譯本。《人類群星閃耀時》的寫作方法,被稱為“歷史特寫”,特點是畫面感強,對人物心理的刻畫細致入微。

    近年來,有一個攝影術語,經常被用來形容歷史,叫“決定性瞬間”。

    含義是:每件事物,都有一個最重要的時刻。

    能夠顯現它的全貌和內涵。

    茨威格把這本書命名為《人類群星閃耀時》,就是因為這14篇特寫,就像歷史上的14個決定性瞬間。

    他說:一個民族,總是要在幾百萬人里,才涌現這樣一個天才。

    而在天才的一生里,這種高光時刻,也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甚至某一分鐘。

    世界總是在經歷了漫長等待以后,才會出現這一“群星閃耀”的時刻。聽著很激動人心是吧?

    不過,在歷史領域里抒情,很容易引起可信度的問題。

    沒人懷疑本書的文學價值,但是,我們能把它當成嚴謹的歷史來讀嗎?

    作為傳記大師,茨威格的文學手段運用得越純熟,歷史愛好者就可能越不服氣,覺得不該用這種主觀方式去解讀客觀歷史。那么,我們就來用歷史視角和挑毛病的眼光,重讀一下這本世界文學經典。

    對這本書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講:第一部分,我們先來討論歷史的“決定性”是什么,看看能不能用他這種主觀的人性視角來講歷史,為什么?第二部分,我們來看看茨威格選定的,具體是哪些“瞬間”?分析一下他的歷史觀有什么特點?

    歷史的決定性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大問題:能不能像茨威格這樣,在講歷史的時候,夾雜大量心理和感情描寫?

    如果作為一種觀察歷史的方式,這是可以成立的。為什么這么講,我們先來說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歷史到底是什么,它能為我們提供什么?在古希臘的知識體系劃分里,歷史不被當作真正的知識。

    亞里士多德探討了當時幾乎所有的學科,唯獨不重視歷史,因為他覺得,發生過的事用不著考慮,需要考慮的是將要發生和可能發生的事情。

    在他看來,歷史事件只有特定、偶然的意義,在永恒面前是渺小的。

    也就是說,古希臘人并不像我們中國古人,把歷史作為精神世界的根本,也不認為史實有“鑒往知來”的功能。古希臘人的看法,也有他們的道理:歷史確實不能提供必然性規律,可以讓人對未來做準確預測。但是,人類始終對歷史抱有濃厚的興趣。

    有人說,在人類意識里,時間概念遠遠比空間概念重要。

    你可以回憶一下:總體來看,人研究歷史和預測未來的興趣,是超過探索未知世界的。我們為什么對歷史感興趣?

    因為曾經發生的事,雖然不能提供必然性,卻在提示著可能性。

    在缺乏必然性的世界上,可能性就是最重要的消息。

    另外,從人的心理和情感體驗上來說,可能性就意味著希望。

    有希望存在,人才會去積極地選擇和行動,繼續創造有意義的歷史。從更大的視角來看:

    歷史所呈現的,是一個社會共同體值得追憶的事情,是一種精神傳統。

    它可以讓人群確認共同的文化身份。你看,說到這兒,人類情感和心理活動、或者說人性,就和客觀世界發生聯系了。

    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

    歷史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

    研究歷史并不是為了研究客觀事物,而是為了研究人的精神發展,也就是人性。

    至于事和物,只是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歷史為我們傳達的重要消息,是關于人性的消息。

    我們說要“還原歷史真相”,這不只是為弄清事實原委,也是借此看清背后的人性真相。

    至于歷史對未來的作用,它永遠不會直接告訴我們某個事件的準確結果,而是幫助我們通過研究人的來源、人性的發展,去探尋人類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人性,就是歷史中的那個“決定性”。所以,茨威格通過分析人性來描述歷史,是符合歷史本質的,而且這又是他的特長。

    茨威格最擅長的,就是深入人物的內心和情感世界,他被文學評論家們稱為“擁有X光透視一樣”的心理分析能力。下面,我們再來說說他的歷史觀察方法。從效果上來說,他這種方法,不見得就不如那些看上去更客觀的方式有效。

    人們在做歷史、社會分析時,一直追求確定性,希望建立普遍有效的標準,也就是盡量接近科學。

    這種嘗試的代價是:

    標準偏差一點兒,結果就嚴重失真。比如,過去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首要目標是GDP。

    后來,有人發現GDP原來也有片面性,又開始引入“幸福指數”來輔助。

    這類做法,其實和靠技術分析、畫線圖來預測股市走勢的思路是一樣的。

    不能說沒有效果,但也沒有提供確定答案。

    我們知道,在沒有人工智能完全操盤之前,股市交易所體現的,仍然是交易者們復雜的心理狀態。你看,講述歷史,還是繞不過去人的精神狀況和思維方式。

    而且,還不能僅僅根據歷史人物的行為結果去評價歷史意義,還要還原人在當時的動機和觀念。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思想是怎樣變成具體行動的,才能對人性得出全面觀察。茨威格就是描述這種現象的頂尖高手。我們用本書最后一篇來說。這段歷史發生在1918年12月,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

    美國的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前往歐洲,試圖說服英法等戰勝國接受他的“十四條原則”。

    他的這個構想很理想主義,包括取消秘密外交、不要逼迫戰敗國接受屈辱條約,公正處理殖民地問題等內容。當威爾遜乘坐汽車穿過香榭麗舍大街時,受到了巴黎民眾的熱情歡迎。

    他越來越放松和陶醉,覺得自己沒有聽顧問們的勸阻,親自前來參加談判是正確的。

    他要用個人的活躍意志,戰勝那些刻板的歐洲規則。

    他自信帶來的方案是公正的,能為世界帶來長久和平。結果,在談判時,因為他的構想沒有及時變成合約,僵持的時間越拖越長,歐洲局勢發生了變化。

    此時,美國國內也開始指責他為外國考慮得太多,沒有首先為美國人著想。

    到1919年4月3日,63歲的威爾遜在巴黎病倒了,精神極度疲憊。

    在4月7日這一天,他試圖通過一個強硬措施向其他國家施壓。放出消息說自己要回國,也就是說:寧可退出談判,美國也不讓步。茨威格寫道:“這一時刻,將決定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歐洲命運。”

    很不幸,這一篇的名字叫《威爾遜的失敗》。

    它的寫作時間是1940年,此時二戰已經爆發,茨威格的祖國奧地利,被德國吞并。

    他是猶太人,又是著名的和平主義作家,早就被驅逐到了國外。

    茨威格的觀點很明確:

    屬于威爾遜的“群星閃耀時”,就在22年前的那一個星期,如果威爾遜能堅持主張,促成提案實現。

    一戰就不會種下這個惡果,二戰將有可能避免。

    至于茨威格接下來的命運,我在后面再講。我們還是接著來看威爾遜是怎么失敗的。

    此時,威爾遜已經四面楚歌。

    全世界的輿論都指責他一意孤行,破壞世界和平。

    曾經有千百萬的聲音懇求他挺住,現在也都消失了。

    連戰敗國都希望他妥協。

    國內那些支持他的朋友,寫信勸他收回成命。

    威爾遜感到極度的軟弱和孤獨,最后選擇順從了這些人。

    于是,所有人又開始贊美他是智慧的政治家。

    在他聽來,這些夸獎是焚燒他的靈魂,他的威望和力量已經一去不返。

    當他乘坐的輪船駛離海岸時,他甚至不愿意再看歐洲大陸一眼。從這段歷史特寫里,我們能感受到,茨威格的風格,確實主觀色彩很強。

    你看,威爾遜到底在想什么,其實別人不可能完全知道。

    還有,他在回國船上,是遺憾地盯著歐洲,還是真的懶得再看一眼,作者也并不在現場,這只是用文學手法渲染心理。我們可以感覺到,從歷史背后的人性來看,這么寫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

    那么,我們來說說,茨威格的歷史特寫有什么特點。第一個特點,就是他用精神分析和文學手法,把歷史活動和人的心理寫到了一起。

    人們雖然常說“我思故我在”,但歷史的發展,既和思想有關,更要基于行動。

    所以,歷史敘事的原則,可以說是“我行動,所以我在”。茨威格的歷史講述,既不是客觀的編年史,也不是抽象的思想史。

    他的特寫,像是兩面立起來鏡子,讓思想與行動相互對映,顯現出無盡深度。

    茨威格寫得最好的,是他的那些同行,歐洲歷史上的文學家們,比如蒙田、羅曼?羅蘭。

    茨威格最杰出的一本傳記叫《三巨人》,寫的是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三大小說巨匠。

    在《人類群星閃耀時》里,茨威格還寫了托爾斯泰。托爾斯泰的死,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

    他在83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后死在一個偏遠的火車站。

    他究竟為什么這樣做,是經過深思熟慮,還是普通的老年病癥狀,這和當時的俄羅斯歷史,又有什么關系?

    在這本書里,茨威格就用了一個很大膽的方法來表現這段歷史。

    他為托爾斯泰的一部自傳體戲劇續寫了三場戲。

    為托爾斯泰寫了大段獨白,讓他親自講述自己的心理活動。托爾斯泰晚年最大的痛苦,是由于自己的貴族伯爵頭銜,讓他覺得自己一直在過著和思想不一致的生活。

    這一天,兩個大學生要求他支持俄國革命,但托爾斯泰反對其中的暴力和流血。

    于是大學生魯莽地質問他:

    為什么要在莊園里用銀餐具吃飯,不去親身體驗真正的貧窮?

    托爾斯泰沒有惱怒,而是感謝大學生。他決心不再拖下去,身無分文地趕往火車站。按照茨威格設計的臺詞,托爾斯泰臨行前的獨白是:

    “我不是圣人,我只是個軟弱、衰微的老人。我從來都不能完全說出真話,如果在這個家里死去,我的死就像我的生一樣不誠實。現在,我該去踐行那些痛苦地折磨我的事。死神或許正在等我,而我卻毫無恐懼地迎向他。”

    如果你熟悉托爾斯泰的作品和經歷,就能感到這個設定非常吻合他的思想。

    能夠幫助讀者走進他的內心世界,理解他那些看上去矛盾的行為。

    茨威格除了善于用這種把活動和心理寫到一起的方法,他講述歷史還有另一個特點,是他堅持使用當代視角,也就是他所處的年代的視角。

    我們后面會說到,茨威格的觀點,有時也是偏頗的。歷史研究中有一個規律性現象:

    人性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當代人的精神層次,總會與過去的人產生差異。理解古人,確實要抱有“了解之同情”。

    但同時,也要以當代人的精神為標準,對歷史事件進行重新考察。

    因為我們研究歷史,很多情況下是帶著當代的特定問題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同一段歷史,會被反復研究,不斷顛覆。

    選定的瞬間

    所以,充滿爭議,沒有定論,本來就是歷史研究的常態。

    比如,當代人類生活,就是由政治、經濟、宗教、甚至能源、氣候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讓人很難斷定哪一件事情會成為某個未來歷史事件的。

    決定當代命運的大事到底是什么?

    很可能要在多年以后才能看清。所以,各派觀點,各派研究方法,我們都可以聽聽。作為心理分析家和傳記大師,茨威格也有自己的解釋體系。

    剛才,我們講了他的歷史觀、他的觀察和講述方法。

    《人類群星閃耀時》這14篇特寫,可不是隨便湊到一起的,而是出于茨威格判斷“決定性瞬間”的嚴格標準。

    剛才說了,全書最后一篇寫于1940年,而第一篇寫于1912年。

    本書的寫作,幾乎貫穿了他的文學生涯。

    這些歷史瞬間,從主題上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

    決定西方格局的瞬間,人類對世界的探索瞬間以及人類思想和藝術的光輝瞬間。

    在這三類歷史時刻里,人的情緒、性格,包括靈感的突然迸發,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在茨威格的解釋體系里,歷史有什么不一樣的呈現?我們先來說說重要的政治事件瞬間。1453年5月29日,當時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軍隊攻陷,這是羅馬帝國的徹底滅亡,也被很多歷史學者作為中世紀的結束點。而茨威格的講述,更有戲劇性。

    他認為,決定這個歷史時刻的,是奧斯曼蘇丹二世的性格。

    在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兩年多以前,當還不是蘇丹的在國外接到父親去世消息時,展現出了過人的魄力和狠毒。

    他沒有向一個幕僚透露消息,獨自騎上最好的馬,一氣跑了120公里趕往海岸,迅速渡海回國,糾集了一只精銳部隊,作為爭奪蘇丹繼位權的武裝力量。

    他執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殺手把未成年的弟弟淹死在了浴缸里;第二件事,是滅了殺手的口。這一年,二世只有21歲。此時的東羅馬帝國,只剩下君士坦丁堡這一座城池,但它是西方文明的圣地。

    是個雙面人。

    他既殘忍野蠻,又熱愛藝術、學識淵博,既是勇猛的戰士,又是的信徒。

    他的理想,就是要創造比父輩更光榮的功績,拔除這座世界的象征。

    另外,他還是個手腕高明、厚顏無恥的外交家。

    在完成自己的備戰工作之前,一直在全力鼓吹和平。

    他按著《古蘭經》發誓,要維持和東羅馬帝國的和平條約。

    等到一切準備妥當之后,他卻立刻發動了戰爭。君士坦丁堡經歷過一千年的修建和加固,有三層堅固的石頭城墻,密布著高大的塔樓,號稱不可摧毀。

    比誰都了解這一點,但他不惜一切的決心,激發出了奇特的創造力。

    他以高昂的成本,造出了一種全世界最大的投石器。

    整支軍隊花了2個月的時間,才把它拖到了城墻下面。

    當在進城以后,沒有顧及戰利品,而是奔向城中心的大教堂,他命令將過去信仰的標志全部拆除。茨威格說,歷史總是青睞這些強者和暴君,因為他們的性格,也像命運一樣冷酷而不可捉摸。

    然而,有一些歷史瞬間,歷史卻是被平庸的性格創造的。

    1815年,拿破侖從流放地重返法國,他的老對手立刻組織了新的反法同盟,聚集了兩倍于他的兵力。

    在關鍵一戰中,拿破侖把一支軍隊交給了為人老實可靠的副將格魯希元帥。

    6月18日,拿破侖率領的主力軍和英軍在滑鐵盧開戰,決勝的關鍵就看誰的增援先到。

    但是,格魯希因為沒有接到拿破侖的命令,而猶豫不決,貽誤了戰機。茨威格寫道:

    格魯希思考了一秒鐘,這一秒鐘造就了他的命運、拿破侖的命運和世界的命運。

    假如他勇敢果斷,而不是愚忠于皇帝,法國就能得救。

    命運只愿意成就那些勇敢者。

    當重任降臨到平庸之輩身上時,他們不是感到慶幸,而是害怕。

    他們把這個成為命運主人的機會,哆哆嗦嗦地失掉了——這話說的還真挺扎心。

    這本書的最新版的腰封上,有一句來自這個故事的格言:

    “當改變命運的時刻降臨,猶豫就會敗北!”

    說起來,按照這一戰的歷史意義來說,這一秒鐘的決定,確實改變了整個19世紀。不知道你發現沒有,在茨威格的這些講述中,其實有個很大的偏見。

    就是他把對于人類世界的理解,等同于西方,也就是常說的歐洲中心主義。

    這在書里的其他章節有更多的表現。

    在他的筆下,歐洲人對外界的探索,等同于人類的探索,雖然那里早就原住民了。

    所謂光榮的發現,換個角度看,也是一場野蠻的入侵和掠奪。不過,茨威格是知行合一的人。1942年,當他流亡到巴西時,對二戰局勢徹底絕望了。

    他認為,西方文明已經不復存在,于是和妻子一同自殺。

    他在遺言中寫道:“我的語言通行的世界,對我來說已經淪喪。我的精神故鄉歐洲已經毀滅,我再也沒有地方重建我的生活。”

    他的觀念中,難免有西方式的傲慢,但他也勇于為這一觀念而殉道。說完人類性格對于政治局勢的影響。

    我們再來說說,在人類的探索和發現中,有哪些復雜的人性表現。

    就像前面所說,地理大發現的過程,伴隨著貪婪、罪惡和兇殘,并不像聽上去那么高尚。

    哥倫布是了不起的冒險家,但茨威格形容說“哥倫布的天賦是不顧事實,狂熱地相信那些他樂于信的事兒”。

    在他的吹噓和鼓動下,那些歐洲的粗野冒險家、發狂的烏合之眾,想著到新大陸去掠奪黃金和奴隸。他們不怕死,只怕老老實實的工作。

    其中,有個西班牙人叫巴爾沃亞,因為被追債,前往美洲去探險。

    巴爾沃亞是歷史上第一個橫穿美洲大陸的歐洲人。

    在茨威格的講述里,我們看到,他前行的動力很簡單:

    因為他一路上所犯的罪行,他被本國懸賞追捕。

    在他看來,要么被恥辱地捆在斷頭臺上,要么帶著一小撮人探索新大陸,沒準兒還可以建立自己的王國。

    茨威格把這稱為“逃到不朽中去”。

    也就是把自己那些見不得人的丑陋人性,掩蓋在某項歷史功績的光輝之下。這種想法,和歷史上的一些大人物有某種相通。最后,巴爾沃亞還是被他的同行,另一個冒險家,日后征服印加帝國的皮薩羅所抓獲,他的結局是:“劊子手鍘刀一閃,這個人類第一雙同時見過兩片大洋的眼睛,永遠熄滅了神采。”

    ——你看,我沒瞎說吧,茨威格是不是自動把歐洲人替換成了“人類”?

    之前的美洲人,也不見得就沒有穿越過大陸。相對這些冒險家而言,另一種探索要體面和光榮得多。

    1858年,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發起集資,要鋪設連接歐美大陸的海底通信電纜。

    在此之前,沒人敢設想這種規模的工程。

    鋪設電纜連續失敗了兩次,菲爾德損失了大量金錢和好幾年的時間。

    不只是股東們向他施加壓力,所有人都把他說成是騙子。

    直到1865年7月,經過多年沉寂,菲爾德又籌集到了新的資金,再次買下巨輪出海。

    這一次,他不但取得了成功,還接上了之前斷裂的舊電纜,讓美洲和歐洲有了兩道通信橋梁,實現了人類第一次越洋通話。茨威格形容菲爾德是:

    “擁有對奇跡深信不疑的天真和勇氣,富有熱烈的冒險精神和信念。既是商人,又是英雄”。

    在網絡時代,那些最受推崇、改變世界的創新者,也都有這種性格稟賦。在這本書里,第三類決定性瞬間,是人類思想和藝術的巔峰時刻。

    一般來說,這種時刻是屬于天才和大師的。

    除了前面講過的托爾斯泰,書里還寫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和大音樂家亨德爾。

    我講一個非典型事件,這個故事叫《一夜之間的天才》。

    1792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第三個年頭。

    在一場出征的歡送宴會上,法國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長邀請一名年輕的上尉魯熱,為明天上戰場的萊茵軍譜寫一首戰歌。

    魯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音樂家,性格也很謙遜淳樸,他只是為了讓市長和戰友們高興,才答應下來的。他從午夜開始創作。

    這時,全城的居民和士兵都沉浸在革命的興奮之中,這深深感染了魯熱。

    他寫出了第一句:“前進,祖國兒女,光榮的時刻已經來臨!”茨威格說:

    “這時,一種神性的魔力,一種并不屬于他的亢奮和激情,席卷了那個原本狹隘的小市民心靈。

    這個天賦爆發的瞬間,把可憐的半吊子音樂家,像顆炮彈一樣,丟到了空中,直抵群星。一夜之間,上尉魯熱加入了不朽者的行列。”

    因為他在1792年4月26日凌晨時寫出來的這首歌,就是日后法國的國歌《馬賽曲》。

    我想,對于歷史的隨機性、藝術的不確定性,茨威格的這種形容,是最好的描述。

    最后

    好,我們回顧一下要點:這本書描寫的,是14個歷史上的“決定性瞬間”。

    在第一部分,討論了歷史的決定性是如何體現的。

    這背后是茨威格觀察歷史的方法和特點。

    歷史并不提供必然性,而是提示可能性,這是一種重要的信息。

    歷史的本質,就是人的本質。所以人性才能體現觀察歷史的“決定性”。

    茨威格就運用他的心理和情感刻畫,表現了人在歷史中思想和行動的復雜關系。在第二部分,說到了茨威格眼中,什么樣的時刻,是歷史的決定性瞬間。

    可以分成三類,分別是決定西方格局的瞬間、人類對世界的探索瞬間以及人類思想和藝術的光輝瞬間。

    在這些歷史時刻里,人的情緒、性格,包括靈感的突然迸發,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www489tv.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haodiaocao几万部精彩视频| spoz是什么意思医学|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教师mm的s肉全文阅读| 免费观看日本污污ww网站一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最近在线2018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a级午夜毛片免费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电影在线看|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图片| 国产极品视觉盛宴| 中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曰| 男女爽爽无遮拦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小青蛙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 男朋友想吻我腿中间那个部位|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 花季传媒在线观看| 天堂8在线天堂资源8|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色吊丝最新在线播放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成人| 久久精品视频16|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亚洲另类|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午夜精品| 看黄a大片免费|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avtt在线播放| 成年丰满熟妇午夜免费视频 | 日本三级视频网站| 亲密爱人之无限诱惑| 黄色免费在线网址| 好爽~好大~不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国产亚洲欧美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