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告訴我們的道理,甲午戰爭給我們的教訓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對外戰爭史上重要的轉折點,這一仗日本打敗了清朝、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朝政府委曲求和,忍辱割地賠款,訂立不平等條約,使已經走向沒落的腐朽的清朝統治,推向懸崖的邊沿。同時,也因為這一不光彩的敗仗,一連串的屈辱,激發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同仇敵愾,看清楚了清朝統治者的真實面貌,知道非用自己的力量來保家衛國不可,非用自己己的力量來反抗侵略不可,進一步敢于革命,從而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面貌。
這一仗是腐朽的垂死的封建主義和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清朝政府的失敗是必然的。但是,應該著重指出,軍事上的失敗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政治。
清朝政府的綏靖主義,注定了戰爭的結局。清軍統帥李鴻章從一開頭便不敢抗爭,不惜犧牲一切來換取和。當敵人著著備戰,引起戰火,甚至在擊沉清政府的運兵船高升號以后,李鴻章始終采取避戰方針,幻想通過俄、英、法、美等國的斡旋,出賣中國人民利益,求得暫時的妥協。事實是你愈退讓,敵人便愈瘋狂,你越不敢打,敵人便越要打,以退讓、出賣國家主權來換取屈辱的妥協,結果是導致甲午戰爭的完全失敗。更有諷刺意義的是海陸軍統帥主和,手無寸鐵的文人卻堅決主戰,以翁同龢為首的一批清談家和傀儡皇帝光緒卻極力主戰。他們沒有實權,不懂軍事,卻大嚷大叫,制造了強烈的輿論,可是在實際行動上卻拿不出一點辦法來,更談不到和人民聯結在一起了。這樣,統治集團內部就形成兩派,翁同龢和皇帝這派主戰,李鴻章和西太后這派主和,吵個不休。在兩派的混吵中,敵人卻全國一致,全力進攻。清朝政府呢?一面向各國哀求斡旋,一面被動挨打,因為正在不惜犧牲一切祈求和平,也就沒有認真備戰,也正因為沒有認真備戰,就不能不接連打敗仗,這樣,連屈辱的妥協也哀求不到了。政治的腐爛,決定了這場戰爭是非失敗不可的。
這次戰爭失敗的教訓是,第一,和平不可能是祈求得來的,也不可能是從任何國際活動或會議得來的,祈求和妥協只能招致屈辱和失敗。第二,侵略戰爭既然強加于人,那么反侵略戰爭就是不可避免的。當敵人著著進攻,戰爭怎么有可能單方面避免呢?相反,只有團結一致,被侵略者奮起抗戰,沉重打擊侵略者才能保國衛民,取得勝利。第三,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也是政治表現的形式,甲午戰爭的失敗,主要不是軍事上的,而是政治的腐爛和內部的不團結。第四,只有敢于斗爭,敢于改革,敢于勝利的人民,才有可能阻止戰爭的爆發,也才有可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保障和平的事業。
最后,還要插一句話,清朝政府從光緒十四年起就決定不再添買軍艦和武器了,那么,那么當年海軍費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晨園漫錄》指出了這筆錢的去路:“撥其經費,作為建造頤和園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