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印象最深的片段內容概述,辛亥革命精彩片段描述
程潛 (原載《辛亥革命回憶錄》第一集)(續上篇)
黃克強因進攻漢口失敗,某日找我談話。克強認為,我軍進攻失利,漢陽岌岌可危,要我迅速返湘,聯絡湘省當局,準備一種持久力量。我接受了這個任務,并建議克強,在中山先生來回國以前,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及早擺脫漢陽前線指揮任務,馳赴上海,設法攻下南京,作為革命根據地。克強深以為然。越數日,我即回湘,克強亦離鄂赴滬。
我回到長沙不久,南京即告光復,從此轉入停戰議和階段。
因此我回湘后的活動,就沒有在漢陽作戰時的那么緊張了。此時同譚延闿的接觸則很頻繁。
辛亥革命后,譚延闿以一語議局議長一躍而為湖南都督,應該是心滿意足、笑逐顏開的。但他終日坐困愁城,眼紅臉黑,感到很苦惱,這是什么原因呢?其中有這么四點:
一、他好用權術,聯甲制乙,用丙控丁,使之互相牽制,彼此猜疑而皆傾心于一己,不過以此卻使內部意見分歧,不能團結一致。
二、革命后,人事安排最不合理,投機者捷足取得高位,有功者依然屈居下僚,以此咸感不平。
三、湖南六個師,系由焦達峰、陳作新執政時擴麗威,其中許多干部為革命元勛,動輒悔功集會要挾,以致紀律蕩然。
四、各師有名無實,兵多械少,虛糜國蒂,經費異常支繼。面對這個局面,一籌莫展,所以煩惱起來了。
一九一二年五月間,他聽到黃興在南京大刀斧地一次解散了十幾萬軍隊,風平浪靜,安然無事,使他景慕不置。有一天,他找我密談。他說:
“克公在南京,僅僅兩個月時間,遣散了十幾萬軍隊,沒有發生事故,不知他采用什么方法,面收功如此神速?”
我針對組庵的弱點,對他說“克公公忠體國,解散南京十幾萬軍隊,不是靠留守地位,而是靠他平日革命的聲望取得成功的。”
他緊接著我的口氣說“湖南經費支維,養不起許多軍隊,你看,能否假克公的威望,來一個大裁兵?”
談近此,我對湖南軍隊情況作了點分析,便說:
“凡是愛國的人,都認為湖南應該裁兵。比如第二師,程子楷和我,便心同理同,具此望。第一、二兩師,實力較薄,裁兵亦較易為力。應當注重的,反雨是四、五兩師,如能得到這兩師同點,問題可迎刃而解。”
組庵高興地說:
“第五師,我可與梅馨商量,,但一、四兩師則非你去說服不可。”
同時,他并請我到上海走一趟,克強請求授助。
我即說:
“此事一旦泄露,誠恐發生意外,還是請你另派妥員辦理的好。我能力辦得到的,無不盡力幫助”
他認為妥善,乃于六月中派機要秘書呂苾籌赴滬謁見克強請求克強對湖南裁兵事作出主張。克強不贊成裁盡,主張留兩師或三師以應緩急。呂用電報將克強主張告知組庵、組庵回電,大意是,裁汰改編,必致發生爭議,不如一律退伍,另建一支新軍,較為妥善。但組庵手無寸鐵,要實行這個方案,甚感棘手。適當時第八師趙恒惕一旅,原系從廣西帶來的新軍,器械精良,因趙與第八師將領不甚融洽,從南京返桂,路過湖南,如組庵截留調用,則湖南裁兵得有監視的部隊。而第八師也可以新招一旅補充,以解除上述不融洽的矛盾。廣西陸榮廷平素厭忌新軍,趙不回桂,亦足以解除陸之顧慮;而于趙旅則得到安身之所。
,一舉四得,皆大歡喜。經過與有關方面的協商,組庵的裁兵方案就決定了。八月中,趙恒惕率旅回桂,道經長沙,借炎暑為名,假長沙休養。
至是趙旅為組截留調用,即開始裁兵運動。組庵求我對第四師作說服工作。我和王隆中是同學,交誼很好,前后與王商談兩次結果他竭誠贊成裁兵。王隆中耿介忠厚,深明大義,殊令我飲佩
無已。我把這個消息告知組庵,,組庵聞之大快,并親自與王商談一次。經過以上的醞釀與協商,才正式組織裁兵委員會。委員會開過幾次會,我主張每師留二營,如以訓練,作為今后成立新軍的干部,但結果卻作出了一律撒的決定。決定對各師所有官兵,分別年資與革命功勛,一律優給退伍年金。計共裁撒官兵四萬幾干人,跟南京遺散軍隊一樣,沒有遇到阻礙。只有各師學生出身的軍官,事后噴有煩言,惟因兵心安穩,也鼓不起什么風波。到十月三十一日克強回到長沙時,裁兵已將辦理完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