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的中心思想-望天門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短的
前言
老街遇到的問題是:唐代詩人李白《望天門山》中,孤帆一片日邊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描寫了李白乘舟路過長江天門山時眼中所見的壯麗景色。至于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就不太好說了??吹矫谰耙髟娨皇资窃娙说牧?xí)慣,不過這首詩四句都是景色,似乎沒有太多的深意。
這首詩看上去比較簡單,不過有幾個小問題值得注意,特別是”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怎么理解?下面老街一個個說起。
一、李白的格律詩
好多人說李白作詩不擅長格律,甚至有不少人說李白不做格律詩。其實并非如此,李白格律詩寫得也很好,比如這首就是標(biāo)準(zhǔn)的近體詩。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平平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開、回、來,是平水韻的【上平十灰】,在唐韻里,灰、咍韻也是通押的,這首詩無論押韻、黏連、平仄都是標(biāo)準(zhǔn)的近體絕句。
李白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歌行體,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等等。但是李白也有很多優(yōu)秀的格律詩作品,無論是五律、七律、排律都能證明李白不是不會寫格律詩,而是不太喜歡寫格律詩。而且李白的七言近體絕句常常被人認(rèn)為是唐朝第一流作品?!短圃娖穮R》中說:“盛唐絕句,太白高于諸人,王少伯次之?!焙鷳?yīng)麟在《詩藪》中也說:“七言絕以太白、江寧為主......
下面這首五言排律,完全可以看出李白對于格律的掌握十分熟練,《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參謀幕府因贈之》
獨坐清天下,專征出海隅。九江皆渡虎,三郡盡還珠。組練明秋浦,樓船入郢都。風(fēng)高初選將,月滿欲平胡。
殺氣橫千里,軍聲動九區(qū)。白猿慚劍術(shù),黃石借兵符。
戎虜行當(dāng)剪,鯨鯢立可誅。自憐非劇孟,何以佐良圖。
二、為什么“至此回”?
劉歡有句歌:大河向東流...........長江也是向東流的。為什么第二句說“碧水東流至此回”呢? 這一點《詩境淺說續(xù)編》 解釋:
大江自岷山來,與江合,鳳舞龍飛,東趨荊楚,至天門,稍折而北, ……
天門山是安徽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西梁山的合稱,這里正是長江改到北上的地方。但是也有人認(rèn)為這種說法不準(zhǔn)確,“至此回”并不是指江水到這里改了方向了,而是指江水沖擊到兩邊河岸上,形成了的盤旋激蕩的壯麗景色。李白不是在這里畫地圖講地理,而是用詩的語言寫眼中所見。
類似的詩有這首,李白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描寫過黃河: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
盤渦轂轉(zhuǎn)也有“至此回”的意思。不過還有版本說這一句應(yīng)該是”碧水東流直北回”,說的是長江至此改道北上。如果從大處著眼是長江北上,從小處說是江水在岸邊盤旋。
三、前后呼應(yīng)與含吐不露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中講到:
周珽曰:以山相對,照應(yīng)“中斷”;以水流回,承應(yīng)“江開”,意調(diào)出自天然。
第一句是:天門中斷楚江開;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照應(yīng)“楚江開”。第三句:兩岸青山相對出,照應(yīng)“天門中斷”。
第四句由第三句引出,兩岸青山似主人,孤帆一片似客人,一來一迎,兩岸青山似乎在夾道歡迎來自遠方的客人。結(jié)尾一句留給讀者不盡的遐想。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過:
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弦外有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
四、孤帆一片,是眼中所見還是指自己?
這個問題就有點復(fù)雜了。單單從詩句看,前三句自然是眼中所見,但是第四句未必是眼中所見,詩家語言跳躍變化是很正常的事情。
周振甫 在講解詩家語時特別舉例岑參的《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種時。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
獨向潭上酌,無上林下棋。東溪憶汝處,閑臥對鸕鶿。
前四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但后四句就成了杜陵叟的話(信中的內(nèi)容),好像沒有什么銜接,直接跳躍到兩外一個人的角度。所以這首詩很容易把讀者搞糊涂。
在回到這首《望天門山》。李白乘舟而下,自西向東,如果是下午黃昏,太陽在西邊,日邊來的是李白;如果是上午,或有逆流的孤帆從東方日出之處而來,就是眼中所見了。
結(jié)束語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天門山》,似乎四句都是眼中所見更符合邏輯一些。例如《增訂評注唐詩正聲》記錄到:
說盡目前山水。將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詩中有畫。
不過也有其他意見,《唐詩鑒賞辭典》認(rèn)為“詩題應(yīng)該叫 舟行望天門山”,認(rèn)為最后一句是李白自己乘舟而下,遠望天門山,孤帆一片是指的自己。
您覺得呢?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