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怎么種綠豆水養、綠豆1一7天的生長日記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紹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紹興城市廣場舉辦生物多樣性圖片展,展出各種鳥類、兩棲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昆蟲、魚類和植物等6大類100張精彩的自然生態照片。
生物的多樣性,其實人人知曉。在我們的學校教學中,生物從小學貫穿至高中,特別是在小學階段,豐富多彩的生物實驗課程,更是孩子們認識自然的一大途徑。
榴蓮、芒果、咖啡……孩子們捧出這些植物小盆景
榴蓮、芒果、牛油果、銀杏、咖啡……這可不是在水果店哦,而是在諸暨市浣東街道城新小學科學課堂。5月22日,該校開展了生動有趣的“生物多樣性種植大行動”,同學們把疫情防控期間在家里培植的各種植物苗盆景都帶到了校園,與小伙伴和老師交流分享。
據了解,這些植物盆景是同學們疫情防控期間的研究成果,大家為此翻閱了不少資料,對各類水果的種植知識進行了解。最初只是一次嘗試,哪知道這些植物還真的生根發芽了。一個個可愛的植物小盆景,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課堂上,同學們還學習并了解了“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由來、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作用等相關知識。素有“小博士”之稱的五年級學生蔣文軒在課堂說:“生物多樣性是地球上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保護我們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
據該校科學老師周安迪介紹,此次植物苗盆景培植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需要同學們精心養護,期待能迎來開花結果的意外驚喜。
“這是小學科學課上有關培植育苗的一課。”紹興市塔山中心小學科學教研組組長沈鑒說,“在氣溫、濕度等條件都合適的情況下,這些熱帶水果育苗是能夠成功的。學生也能從中體會育苗的樂趣,收獲這個過程中的觀察所得。”
那么,不少同學肯定會好奇: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家里品嘗到自己種植的熱帶水果了?“熱帶水果苗可以培育,但種植的話還是不適宜的。因為氣溫低的話,在家容易被凍死,開花結果也困難。當然,如果家里有花園或者屋頂有玻璃溫室,可以嘗試少量種植。”紹興市農產品檢測中心園藝技術員褚劍峰表示,目前我市已能夠規模種植一部分熱帶水果,最常見的是火龍果、菠蘿,木瓜也有少量種植。從氣候條件來說,紹興的氣候在培育熱帶水果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培育鳳仙花、養蝸牛 中低段孩子最愛生物觀察
“我最愛養蝸牛,特別是下雨天的時候,我們還一起在校園里找蝸牛、抓蝸牛。”紹興市北海小學三年級學生陳周說,有一段時間,他和幾個好朋友一起天天在校園的花壇邊尋找小蝸牛。運氣好的時候,他們一天可以抓好幾只。
后來,老師一聲令下“養蝸牛”,這讓同學們樂壞了。有些學生在家長的陪伴下,在小區里開始了抓蝸牛大行動。“晚上,打著手電筒在小區花壇里找,大、中、小體型的都抓上幾只,還要鋪上葉子,有的還需要養殖的泥土。”陳周的媽媽說,孩子很喜歡這類科學實驗,在家里養護得非常細致,還會天天做好觀察記錄。那一個學期,就連語文作文寫的也都是小蝸牛的各種特性。
除了養蝸牛,記者發現中低年級的同學還特別喜歡綠豆發芽、鳳仙花培育、蠶寶寶養殖等一系列不同生物的科學觀察,這些也都是目前小學科學課程中最基本的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內容。
小魚、小蝦加水草 高段孩子偏愛制作生態瓶
生態瓶,是我們熟悉的微景觀裝飾物。在透明的玻璃瓶里裝上水,然后加入幾尾小魚、幾只小蝦、幾株水草,生態瓶的制作就完成了。這是目前小學高段孩子最喜歡的生物實驗課程之一。
“到了高年級,我們需要學習生物的對比和關系,所以從五年級開始就要求學生制作生態瓶。”沈鑒說,生態瓶就是把池塘搬到一個小瓶子里,在不換水、不喂食的前提下,觀察小瓶子里的生物能否生存。學生在每天的觀察中,可以逐漸認識到生態瓶中的生物是如何維持生態平衡的,認識到水中生物是如何和諧相處的,把這些記錄下來就是非常好的觀察日記材料。
“其實,小學科學課程中生物知識是呈螺旋式上升的,生物的多樣性貫穿在教學中,生物實驗室是讓孩子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的最佳途徑之一。”沈鑒表示,目前學校老師正在開發微課,將進一步提升生態瓶的制作,比如加入海洋的概念,讓學生們制作海洋生態瓶或者生態缸,擴大知識面。
(原標題《榴蓮、芒果、牛油果……這群小學生在家育出熱帶水果苗》,原作者王敏霞。編輯金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