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杵磨成針的典故、鐵杵磨成針的典故是什么
說起“鐵杵磨成針”這個成語大家肯定不陌生,并且很多人都會知道它所代表的意思。但是肯定還有一小部分人不清楚,所以,容我再解釋一次: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雖然大家對這個成語很熟悉,但是肯定還是有一部分像我一樣的讀友,不清楚這個典故的出處以及典故中的主人翁是誰?
“鐵杵磨成針”出自南宋祝穆《方輿勝覽》:“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 欲作針。”
典故的主人翁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蓮居士”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也就是這個典故,讓李白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故事要從距今1200多年說起,李白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從小衣食無憂。作為一個富二代,李白并不缺錢花,出行騎得是金羈絡駿馬,佩劍是龍泉寶劍。由于家庭情況優越,小時候李白不喜歡念書,還經常逃學,外出游玩。
一天,李白又如往常一樣沒有去上課,而是選擇了逃課郊游。當他來到郊外,沐浴這和煦的陽光、傾聽著鳥兒歡快的歌聲、欣賞著隨風起舞的樹木,李白不禁感嘆:“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感慨過后,便一路前行,放肆的享受著這來之不易的美好。
走著走著,李白就來到了一個破茅屋門口,看見門口有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忍不住走過去, 好奇的問到:“老婆婆,您在做什么?”老婆婆抬起頭回答到:“我要磨一個繡花針。”然后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滴水可穿石,愚公能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從這個故事中,還隱伸出另一個道理那就是孔子先生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一個不恥下問,取長補短的謙虛者,比做一個高傲自大的自負者,更能通往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