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全程解說詞,講講樂山大佛
《眾神之地》是一部漸入佳境的紀錄片,象群和東北虎的兩集拍得最好。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國家也在慢慢地嘗試和動物相處,生態也恢復得越來越好了。破壞生態不費吹灰之力,但恢復生態卻是很漫長的過程。看粉色海豚的時候,想到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新聞,人與自然其實一直都是共同體。
眾神之地,是那些神奇溝通的發生之地。人類一直在探索自然的奧義,我們通過探訪各種極致的自然地貌和這片土地上的生命,探尋人、動物、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這一次我們跨越中國四角的不同生態,通過探尋四種令人敬畏的動物,通過努力感受它們,嘗試與天地溝通。它們在遠古曾經是圖騰,是食物鏈頂端的動物——森林之王東北虎、海上精靈白海豚、雨林巨無霸亞洲象和雪山使者野牦牛。這四種被稱為旗艦物種的動物,它們與天地同生,與人類共存,用特殊的方式幫助人與自然對話。
整部紀錄片只有短短四集,但居然每一集都有一段讓人淚流滿面的故事。第一集是牦牛,被尊為山神的野牦牛,不甘束縛的小牛瘋狂掙扎致死,和護林員生活在一起的小牛,真摯的眼睛,不舍的離去;第二集是亞洲象,大象記憶力很好,會記憶形成自己的食物地圖,大王和老四的單獨行動,老四逐漸成長;第三集是白海豚,粉紅色的回憶;第四集是東北虎,原本已經在中國滅絕的東北虎,因為母虎十月的出現,慢慢開始繁衍。
而且在表現自然的力量和美麗的同時,片中還有很多人和自然“眾神”關系的描述:不僅有山民對虎神的敬仰和期盼,也有漁民曾經和白海豚在海域競爭,野象頻繁出沒人類居住區,野牦牛帶著家牦牛離家出走。不過關系也是不斷轉換的,比如漁民轉型為帶人觀賞白海豚的一把好手,牧民試圖用野牦牛改牦牛的基因。總是這樣的動態關系,不是單純的環保說教,而是代入了豐沛的情感,但是擬人成分可能還是多了點,稍微有點偏離紀錄片的旁觀者視角。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石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這不是純粹的自然紀錄片,而是更著重于描繪人與動物和自然之間的交集,表現手法也摻雜了一些人類的感彩。拍攝長尾林鸮捕獵的過程給了一段鸮眼的特寫,微張的深邃雙眸里映著皚皚白雪,寂靜的森林里只剩雪花落在枯枝的簌簌聲,它就這么佇立在枝頭,像一尊慈悲的大佛,悲憫地注視著茫茫蒼生。整個紀錄片的鏡頭語言都很美像是在講故事。每個生命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
這不單單是記錄“動物世界”,而更關注動物與生境、動物與人類的關系。紀錄片不再強行美化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本質上不過是惡毒的個體互相掠奪,善良的個體互利共存。不僅有美與震撼,更貴在真實,牦牛被活活勒死、白海豚死亡的慘狀、亞洲象與人類的沖突、東北虎對生態的霸權…所謂生態是什么?所謂自然是什么?眾神之地,我很喜歡眾神里的眾字,人類似乎已經是自然的霸主之一,睥睨眾生之巔,但別忘了,我們只是之一。
看之前我以為是講地方,看了之后才知道是講動物。從動物開始,引出古人將這些動物稱為“神”,人與動物,祖輩與“神”,我才明白眾神之地講的是這些動物生活的地方。四個故事,四種動物,四個地理方位,從西部、南部,西南再到東北。整部紀錄片沒有上帝視角,也沒有幀幀可做桌面的唯美鏡頭,但能強烈地感受到,一部中國野生動物紀錄片與西方純自然紀錄片的不同:生態的交融。就像湖南企發文化王老師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眾神之地,眾生平等。
更多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