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議論文分論點,誠信議論文分論點結尾
考場真題 墊資買中大獎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年9月12日,北京一家體育店的業主為某彩民墊資購買了一張1024元的復式足球,第二天他得知這張中了533萬元大獎,在第一時間給購買者打電話,并把中獎交給買主。他成為又一位銷售“最誠信的業主”。有人據此在互聯網上設計了一項調查:“假如你墊資代買的中了500萬元大獎的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調查引來16萬人次的點擊,結果顯示,有29.9%的人選擇“通過協商協議兩家對半分”,有28.1%的人選擇“把500萬元留給自己”,有22.1%的人選擇“把500萬元給對方”,還有19.9%的人沒做選擇。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1.誠信為本
文題材料的核心內涵是堅持誠信為本的為人處世原則。我們可以圍繞“誠信”來寫作,援引古今中外各個名人關于誠信的例子,贊美誠信這種品質,呼吁人們要講誠信。我們也可以從材料中人們的各種觀點切入,思考我們的價值選擇問題——是選擇金錢,還是選擇誠信。
2.做好本職工作
材料中的業主是值得敬佩的,他只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而沒有更多的企圖。我們也可以以此立意寫作,呼吁人們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3.呼喚人性的回歸
誠實守信是人的善行與美德,可是材料中的問卷調查顯示出竟然有超過一半的人不顧誠信,對巨額金錢動心。我們可以以“呼喚人性的回歸”立意,呼吁人們做人做事都要講求誠信,不能為了金錢而放棄高貴的人格。
一考生
當下的社會,人心不古,誠信成了大家意識中的無價之寶。但我說誠信有價。
與其口頭上空泛地贊美幾句,不如真的適當予之以“價”。說誠信無價并非沒有道理,誠信本來就應該人人具有,根植人心。曾子曾經說過“人無信,無以立”。我們應該明白,無價的誠信因為人人都有,不該拋棄。現在確實在社會上有些人缺少誠信,那適當“表彰”一下誠信義舉也未嘗不可。
說智慧無價,那干嗎還設這個那個的諾貝爾獎、科學技術獎、創意紅點子大獎呢?說才能無價,人為什么又分工資高低、薪俸多寡呢?說到底,有價的“誠信”是一種姿態,它告訴其他人:誠信不僅意味著付出,潛藏著一種回報,更應該是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回報,品格上升的同時,自然也會獲得一定收益。長此以往,就能形成一種氛圍:人人爭講誠信,愿講誠信。
不信?讓我們一起看看孔夫子的態度。一天,孔子的弟子曾參意外救了一戶人家的小孩,小孩父母感激不已,非得報答曾參。曾參百般推辭不得,只好牽著人家送的牛回來了。同樣,子貢有一天出游楚國,人道地贖回了魯國的兩個淪為奴隸的人。當時按魯國規定,政府會補償出資的人。子貢品德高尚,俠義風范,沒有去找政府“報銷”。結果,孔子批評了子貢,表揚了曾參。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表態:“曾參用行動告訴大家,只要見義勇為就能獲得回報,從而激勵人們見義勇為;子貢出資了,如果別人也遇到這種情況,找政府返資,不就說明他不如孔子弟子賢德了嗎?這讓別人怎么辦呢?于是再見到淪為奴隸的人,干脆就會熟視無睹。”
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又怎么能不懂呢?給誠信定價,就是要讓人們明白:講誠信的人不是某些人眼中的大傻瓜。獎勵機制是對講誠信之人的“獎勵”,更是對其他人的一種“鼓勵”。
北京那位體彩老板為別人墊資1000多元買的中了500多萬元,老板第一時間將交給了買主。這位老板品格著實高尚,他本身墊資已經很不錯了,又以誠信待人,更是可貴!這個老板應該得到獎勵,而且他應該欣然接受獎勵,否則“大公無俸”的行為,未嘗不會讓徘徊于誠與欺的人心生困惑。
都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當社會群體道德沒達到那種崇高的水平,退而求其次,勉強讓“誠信有價”,不也是一種更現實的誠信嗎?
名師點評
作者在文章中委婉地批評了誠信缺失這一社會現象,對于這一現象,作者提出的應對措施就是“誠信有價”。文章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觀點——誠信有價,繼而表明“誠信有價”的實際內涵以及作用。接下來通過論述古代和現今的事例,體現出這一措施對社會誠信氛圍的形成能起到的積極作用。本文議事說理舉重若輕,古代事例與材料事例更是相得益彰,巧妙地強調了“誠信有價”的作用。